正文 對兩個新聞史問題的探討(1 / 2)

媒介縱橫

作者:胡卓然

【摘要】本文在查閱民國史料記載的基礎上,就南京保衛戰中是否有堅持到最後的“國民海通社”記者、第一次使用“南京大屠殺”提法的中國報刊這兩個新聞史問題,分別進行了嚴謹的研究,且嚴格依據民國史料提出了新的見解。

【關鍵詞】南京大屠殺 “國民海通社” 《世界展望》

一、南京保衛戰中是否有堅持到最後的“國民海通社”記者

近期,有曆史學者提出這樣的說法:1937年12月13日,就在當天淪陷的南京城之中發出一則署名是“13日國民海通社電”的幾百字短訊,這是中國新聞記者堅守在危城南京發出的最後新聞,“這位記者沒有留下姓名,從此杳無音訊。種種跡象表明他是30萬遇難同胞中的一分子”①。筆者查詢民國史料之後認為,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海通社”即德國海洋通訊社,是德國當時的官方通訊社,1915年創建於柏林,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通訊社和第一個用短波無線電向外播發新聞的通訊社。而所謂的“國民海通社”,是中國的國民新聞社為刊發海通社的新聞而與之合作的特殊產物。在當時的新聞知識普及讀物上,對於國民新聞社、德國海通社之間的這種“合作”的情況,有很詳細的介紹:“國民通訊社也與德國的海洋社及美國的合眾社訂有交換新聞的契約,其範圍不僅限於內地,就是在上海也是如此,上海出版各報之國際新聞中的‘國民社電’實在就是海洋社與合眾社的新聞”②。甚至明確指出“國民社就是德國海洋社的新聞代發機”③。而李公樸先生主編的《社會常識讀本:讀報常識》這本書之中的《通訊社》一章,則是結合當時中央通訊社、國民通訊社的分工,具體介紹了署名“國民電”新聞報道的背景:“我國大規模的通信(訊)社有中央社和國民社,中央社對各報供給國內新聞。國民社將國內新聞向國外發布,同時對國內報紙供給國外新聞。德國的海洋社和美國的合眾社都有和我國的國民新聞社訂立了交換新聞的契約。現在報紙上的‘國民電’,一部分是從海洋社來的,一部分是從合眾社來的”④。

根據上述史料,筆者認為由國民新聞社和德國海通社合組的“國民海通社”,實際上根本沒有可能是組成了一個可以進行采訪報道的獨立通訊社。根據史實可知,隻是一個國民社、海通社之間的新聞交換活動進行中轉的名義而已。

需更明確地指出的是,南京淪陷之前,海通社駐在南京的記者已撤走。有海通社當時雇傭的中方職員劉宗嶽、陳雲閣的回憶為證。劉宗嶽的回憶文章《德國海通社在華活動親曆記》有這樣記載:德國海通社的南京分社“社址設在土街口江蘇銀行的二樓”,“編輯部實際上是把新聞電稿由英文譯成中文的翻譯部”,“隨著戰事的轉移,德國顧問團跟著蔣介石政府由南京遷到漢口,又由漢口遷到重慶。海通社的南京分社也是亦步亦趨地跟著‘轉移’”⑤。陳雲閣則在《抗戰初期外國新聞記者在重慶的活動》一文之中回憶道:“英、美、法、蘇、德等國各大國際通訊社和主要報刊,原先派駐南京的新聞辦事機構和新聞記者……都跟著南京政府一遷再遷到了重慶”。他列舉的“跟著南京政府一遷再遷”的記者之中,就有“德國海通社駐南京的艾格勞(Eigner)”⑥。

據此可以得出初步結論,南京淪陷的當天,其實並沒有一個堅守在南京的國民海通社記者,這篇報道是中國媒體以“國民海通社”的名義,刊登的德國海通社“據此間所接(南京)電報”而發出的新聞。而學界認為的“沒有再發現這位記者的蹤跡”(即從此未見“國民海通社”的有關報道)的情況,這實際上也是海通社1937年末被收回在中國的發稿權,國民海通社就此宣告結束的表現。台灣的新聞傳播叢書中記載:“……民國二十六年,中央通訊社與德國海通社簽約,收回該社在中國的發稿權,‘國民海通社’即告結束”⑦。據此可推測,這一篇報道,很有可能恰好是1937年末國民海通社宣告結束前以中國名義發出的最後一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