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一次使用“南京大屠殺”提法的中國報刊
無論是在曆史研究還是在宣傳報道的領域,“南京大屠殺”這一提法都已是指稱曆史事件的專門術語。那麼,第一次公開使用“南京大屠殺”的究竟是哪一家中文媒體呢?有學者認為1945年11月25日的《申報》:“1945年11月25日,上海《申報》以《南京大屠殺罪行將公布》為題,報道南京市成立‘首都日寇罪行調查委員會’,正組織南京民眾揭發控訴日軍在南京的戰爭暴行。經盛鴻說,報道中鮮明地使用了‘南京大屠殺’這一提法,在中國報刊中是第(下轉第94頁)(上接第83頁)一次”⑧。但筆者根據研究民國報刊史料而得出的結論是:在此七年之前中國報刊已使用過“南京大屠殺”這一提法。首先提出“南京大屠殺”這一提法的中國報刊,實際是《世界展望》半月刊,其在1938年已公開使用了“南京大屠殺”這一提法。
“《世界展望》半月刊1938年3月5日創刊於漢口,穆時英、朱旭華編輯,同年5月1日出版至第4期後停刊,共4期”⑨。《世界展望》翻譯刊登各種關於世界和中日戰爭局勢的時事新聞和時政文章,同時也刊發過國內的時政稿件,實際上是一種時政新聞刊物。
1938年3月1日,上海和南京的美國基督教青年會理事喬治·費奇,從南京返回美國的途中,經過廣州到香港。他在廣州期間,應廣東省政府主席、平民自治會會長吳鐵城的邀請,給廣東“扶輪國際俱樂部”和“星期四俱樂部”的成員進行了《日本兵在南京》的演講,向公眾揭露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1938年3月16日,喬治·費奇這次在廣州演講的內容被香港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報道,而這一篇英文報道的標題為《南京的暴行》。
1938年4月5日出版的第3期《世界展望》上刊登了《南華早報》這篇英文報道的譯文。翻譯者汪思夢不是直譯1938年3月16日的《南華早報》上英文原文的標題,而是根據文中的內容,創作出《南京大屠殺目擊記》的標題。根據已經發現的民國報刊史料,《世界展望》刊登該文前的國內各報刊,均未曾使用“南京大屠殺”這一提法。汪思夢創作的這一條標題,實際上應是在中文媒體裏最早的一次使用了“南京大屠殺”這一提法,《世界展望》雜誌隨之是最早使用“南京大屠殺”這個提法的中國報刊。
另外,關於這位翻譯者汪思夢,生平事跡暫無史料可考。目前隻查到《世界展望》第1期和第4期上,分別另曾刊發署名“汪思夢”的一篇“北平通訊”《華北真相》和注明“思夢譯”的《日本埋葬了憲政》。
參考文獻
①⑧經盛鴻,《<戰時中國新聞傳媒與南京大屠殺>首發,“對南京大屠殺的報道,書寫了中國新聞史的奪目篇章”》,《南京日報》,2010年12月13日,A2版
②③張明養:《時事研究法》,中國文化服務社,1936版6月第3版,P78、88
④李公樸主編:《社會常識讀本:讀報常識》,讀書生活出版社,1936:14
⑤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43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147
⑥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集粹》第6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770
⑦蔣金龍:《通訊社》,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62
⑨丁守和、馬勇、左玉河等主編:《抗戰時期期刊介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848
(作者單位:南京市國土資源局執法監察支隊)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