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新聞判斷力
目前,報紙新聞編輯的工作對象,主要是來自記者、通迅員及互聯網的新聞初級產品。通過審讀、研究、分析,對這些新聞半成品進行快速甄別,並作出最恰當合理的加工,合成版麵,是新聞編輯最基本的工作。在此過程中,新聞編輯隻有在批判性思維的支撐下,才有可能出色完成包括真實性判斷、重要性判斷、合法性判斷等在內的一係列判斷。
一方麵,由於媒介競爭加劇,記者及通訊員麵臨極大的壓力,為搶發稿、爭時效,往往忽略紮實采訪;在對一些突發事件、熱點事件的報道中,熱衷於製造轟動效應,而放鬆了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在輿論監督報道中,不是“用事實說話”,而是逞口舌之快帶著情緒亂說話。這些都對新聞編輯主體的判斷力構成考驗。另一方麵,互聯網信息繁雜真偽難辨,也給編輯判斷帶來了極大的難度。麵對這些難題,新聞編輯主體如果能堅持批判性思維範式,無疑有助於各類新聞半成品各得其所。
2、開掘新聞深度
深度報道是完整反映重要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揭示其實質意義和發展趨勢的一種高層次的報道方式。做好深度報道,是紙質媒體發揮優勢,擴大社會影響,提升競爭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日常的新聞編輯活動中,新聞編輯主體發揮批判性思維優勢,有利於在動態新聞中,開掘出深度報道線索。
2007年,《皖江晚報》所在城市安徽馬鞍山市有關部門,與某知名食品企業聯手開展向生活困難的下崗失業人員贈送早餐車活動。記者在來稿中稱,早餐車裝備精良,早餐由企業配送,每天隻要工作兩小時,每月可輕鬆收入2000餘元,可是,這樣的好事,下崗失業人員就是不領情。記者由此斷定,當地下崗失業人員“就業觀念落後陳舊”。編輯在看過這篇稿件後,認為稿件結論證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存在問題,且隱含偏見。記者根據編輯提出的建議繼續深入采訪,最終獲得了完整的真相:原來,指定的早餐銷售點都比較偏僻,早餐品牌雖然知名度很高,但價格偏貴且與當地人口味有差異,這些導致早餐銷售量不是預想的那麼高。此外,早餐車的存放還要支付不少費用。有下崗失業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聲稱辛辛苦苦一個月,跟在家拿低保差不多。記者根據調查的結果重新寫稿,呼籲有關部門“好事要辦好”,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
3、拓寬策劃思路
策劃是新聞編輯根據市場需求與讀者需要,對傳播內容和表現形式進行的謀劃,這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新聞編輯主體文化背景、想象力、思想深度的綜合體現。在新聞策劃的過程中,批判性思維範式的應用,有利於拓寬思路,在選題視角、時機選擇、呈現方式等方麵做出精準安排。
就時機選擇而言,同一個策劃選題在不同的時間推出,會產生不同的新聞效應。例如,201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皖江晚報》立刻把推出“潮湧皖江”特刊提上議事日程,但經過多種角度考察合理性,我們認為,如果即時就展開報道,最多隻能用材料代替新聞表達,或者做些高端訪談,而這樣硬作文章,很難在讀者中引起共鳴。於是把“潮湧皖江”特刊推出節點選在7月16日,因為,其一,20年前——即1990年的7月16日和18日,《人民日報》分別在海外版和國內版頭條位置刊登《抓住機遇 開發皖江 呼應浦東》一文,在安徽引起巨大反響,那是有文字記載的皖江開發開放的起點,在那一天推出特刊,更有曆史感;其二,在期間的幾個月內,省內相關城市會推出一係列關於示範區建設的舉措,這會讓特刊更豐滿、立體。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