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采編人員應多研讀新聞史(1 / 2)

雜談隨筆

作者:劉漢宏

【摘要】倡導報社的采編人員研讀新聞史,有助於完善采編人員的知識結構,拓寬他們的新聞理念,有利於培養專家型人才,從而推動報社的發展。

【關鍵詞】采編人員 新聞史

在世界新聞事業發展史中,雖然各國報業的發展情況不盡相同、做法不一,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前人的不少辦報經驗仍值得當今報業人員借鑒、學習。因此筆者認為,報社總編(以下統稱總編)應大興研究新聞史之風,倡導並組織采編人員學習新聞史。總編除了要重視新聞史的研究外,還應成立新聞史研究小組,在報社形成一個學習、研究新聞史的良好氛圍。

一、為何要倡導采編人員研讀新聞史

(一)這是由報社的現狀決定的

報社的新聞采編人員中,新聞學專業畢業的在報社所占的比例並不太高。筆者了解到的以下幾組數據可以說明:

1、1985年9月,江蘇省記協和省新聞學會對全省新聞從業人員進行了一次普遍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學新聞專業的占14.5%①。

2、截至1995年11月,廣西某行業報編輯、記者新聞學專業畢業的僅占20%左右。

3、截至2004年6月,廣西某報領取新聞記者證的60個記者、編輯當中,新聞學專業畢業的隻有26人,占43.3%。

4、截至2009年10月,廣西某報100多個新聞從業人員中,新聞學專業畢業的隻有31人,約占32%。

由以上數據可看出,在多數報社,新聞學專業畢業的采編人員所占的比例並不太高。這些非新聞學專業的采編人員在校期間並沒有受到過新聞史的教育,雖然他們當中可能會有一部分人在走上新聞工作崗位後對新聞史有過涉獵,但了解得並不一定很深。因此,總編倡導這些非新聞學專業的采編人員在工作之餘研讀新聞史或對他們進行新聞史的培訓是有必要的。

(二)即使是新聞學專業畢業的編輯、記者,其新聞史的知識也有待補充

雖然這部分采編人員在高校裏學的是新聞專業,但在校學習的時間僅為2—4年,因科目眾多他們無睱深入研究新聞史,況且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隻滿足於考試過關,並不深入鑽研新聞史。即使是在學校裏認真學習新聞史的,畢業出來工作幾年後,原先所學的新聞史知識也忘得差不多。

另外,他們在校接受的新聞史教育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一位采編人員的遭遇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他大學專科讀的是新聞學專業,在學習《中國新聞史》時,老師沒有教科書發給學生,隻是拿著講義在課堂上講,學生在台下記筆記。期末考試過後他想溫習卻無教科書。參加新聞工作後,他又到另一所大學讀新聞學本科,這所學校隻有《當代中外新聞史》的教科書,同樣沒有發給學生《中國新聞史》這門課程的教科書。後來,他又參加新聞學研究生班的學習,這次終於有了《中國新聞傳播史》的教科書,但卻沒有《外國新聞史》的教科書,對此他覺得很是遺撼。

可見,就算是新聞學專業畢業的采編人員,其新聞史的知識也有待補充。

二、倡導采編人員研讀新聞史的意義

(一)以史為鑒,學習以前報紙仍值得借鑒的做法,拓寬新聞理念,有利於推動報社的發展

總編倡導采編人員研讀新聞史、在報社裏大興研究新聞史之風,對采編人員加強新聞史的培訓,可以讓采編人員深入到新聞史的學習當中,吸收前人值得借鑒的做法,以史為鑒。例如,廣西某高校新聞學研究生班發給學生的《中國新聞傳播史》教科書中,就有不少做法是以前報紙早已實行而現在的報紙仍在采用的。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設值班熱線

在廣西南寧的平麵媒體中,《當代生活報》是最先開設熱線電話的。2000年該報經濟專刊部一名女編輯向領導提出建議並獲采納。在專版開設一個麵向讀者的熱線電話,以此來加強報社與讀者之間的互動。2002年2月,該報成立了新聞熱線組,由專職記者負責接熱線,接到讀者報料後,馬上通知外勤記者去采訪。該報在南寧市率先成立新聞熱線組後不久,《南國早報》等媒體也相繼跟進。目前,無論是南寧市的平麵媒體、廣播電視,還是全國其他城市的各種媒介,都設有新聞熱線。

其實,這種做法和形式,與著名記者範長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要安排專人24小時接聽值班電話,把從讀者中傳來的聲音隨時通知相關人員”相類似的②。

2、大力開展廣告業務、加強報紙發行

這是史量才辦《申報》在企業化方麵采取的措施③。

3.實行企業化經營

例如民國時期的《新聞報》為了邁向現代企業化報業,突出贏利目的,摸索出一條加快資金周轉的生財之道,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從而能夠和《申報》並駕齊驅。這些以前的報紙在經營管理和新聞業務改革方麵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