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西方媒體王家嶺礦難報道的研究(1 / 2)

調查研究

作者:李莉 武文穎

【摘要】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研究了2010年3月28日到4月31號這天中,美國《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衛報》和《時代周刊》《金融時報》等西方主流媒體的電子版對中國山西王家嶺礦難的32個文本報道。發現西方媒體對中國災難的報道出現一個很大的改變。西方媒體曾熱衷於報道中國人在災難麵前的無助,但是這一次,外媒不約而同用“奇跡”一詞評價王家嶺礦難救援進展。當然也有媒體客觀地指出了中國采礦業目前難以克服的安全問題。

【關鍵詞】西方主流媒體 王家嶺礦難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的今天,突發性公共事件對於國家、媒體來說都是一項重大的考驗,直接影響著世界對於該國媒體公信力以及國家整體形象的判斷。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的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一直都沒間斷過。發生在2010年3月28日的王家嶺礦難就是一起典型的突發公共事件,較以往不同,這次很多西方主流媒體不約而同的用“奇跡”一詞來讚揚中國的救援行動。

二、研究方法

西方主流媒體有很多,本文選擇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家媒體,包括美國《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衛報》和《時代周刊》《金融時報》,這裏麵既包括英美報紙,也包括期刊。本研究的分析單位是三份報紙兩份報刊上發表的文本,既包括消息,評論,也包括圖片。根據研究目的,對每個文本按照以下指標進行分類和編碼:發表時間,報紙名稱,圖片版麵位置,報道傾向,報道主題。

三、研究結果

1、發表數量。關於山西王家嶺礦難的文本在《紐約時報》有6篇,《泰晤士報》有7篇,《衛報》有7篇,《時代周刊》有2篇,《金融時報》有1篇。

2、各家報刊的具體刊載情況。《紐約時報》3月29日報道的《Rescuers in China Struggle to Free 153 Trapped Miners》指出:一些專家批評的國有化運動,稱它並沒有解決中國的煤炭行業的根本問題,包括沒有積極執行安全條例以及對工人權利的不重視。4月5日發表了一篇《With Hope Dwindling, 115 Chinese Miners Are Saved》文中既寫了救援人員的積極救援過程,也寫了礦下被困工人的自救過程,但同時也指出盡管自2002年以來政府已成功地大幅度降低煤礦死亡率,但由於缺乏安全防範措施其安全紀錄仍然是世界上最嚴重的。4月31日發表的文章《Hopes Fade for Chinese Miners Trapped in Flooded Shaft》中指出礦井官員忽視危險的征兆,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中國礦業存在的安全隱患等種種弊端。美國《時代》周刊網站4月6日發表文章和圖片,對這次救援行動做了報道,標題是“中國礦業奇跡”(China's Mining Miracle)。4月8號發表China and West Virginia: A Tale of Two Mine Disasters(中國和西弗吉尼亞州:兩礦井災害的故事)的文章中把西弗吉尼亞州和山西王家嶺礦難做了一個對比。英國《泰晤士報》、《衛報》等主要媒體在4月5日網絡版的顯著位置刊登長篇報道,《泰晤士報》的標題分別為《數十名礦工獲救中國歡呼“奇跡”》、《中國礦工“奇跡”獲救》,詳細記敘了全力搶救王家嶺煤礦被困礦工的過程、得救礦工的現狀。《金融時報》4月5號發表《China rescuers pull 115 from flooded mine》。

3、圖片的選擇。各個報紙和報刊這次幾乎全將大圖片放在顯著位置,而且一共20篇報道中配有10張大幅圖片,比例相當大,畫麵很多都是救援人員費力營救被困人員的場麵。《紐約時報》4月4號刊登了救援人員抬著被救出來的一個礦工的圖片。4月5日刊登了一幅被救礦工被送往醫院的大幅照片。《衛報》3月28號刊登了一幅山西的省外事辦公室主任曹海生的照片,3月31號和4月2號都刊登了一幅救援人員在王家嶺礦井下沿著路線,試圖找到失蹤礦工的圖片。4月6號刊登了一張救援人員低頭在王家嶺礦井下積極尋找被困礦工的照片,4月5號刊登了一幅救援人員在山西省王家嶺煤礦的鄉寧村等待救護車的到來的圖片。4月5號刊登了礦工從王家嶺礦難中被救出的圖片。

4、報道傾向。新聞文本的微觀層次,也有選擇的機製存在,例如對字、詞、句的選擇。①此時通過他們所選用的字詞句所構架的鏡像就可看出其報道傾向。而語言作為一個高度建構性的介質以及新聞最主要的表征手段,並非如鏡子般的反射真實世界,而是在建構真實世界。因此,“特定句式或詞語的選擇都代表了記者如何認知或了解事件,也暗示了記者希望受眾對事件如何認知與了解。”②西方主流媒體在此次礦難中的報道態度大部分趨同。而且大部分都引用了新華社的報道。正麵報道從一些具體的詞彙可以看出,比如選取的這幾份報紙高頻率的使用“miracle”、“save”“effective”“battle”“manager”“struggled”等詞彙形成對中國救援隊伍的肯定讚頌。如,美國《時代》周刊稱,中國礦難頻發,此次雖然有37人遇難,但成功救出上百名礦工的喜訊令全國上下都頗感欣慰。《紐約時報》4月5號發表的文章《With Hope Dwindling, 115 Chinese Miners Are Saved》中寫道:一開始,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似乎將像其他的礦難一樣以悲劇結束:營救失敗,親人悲痛欲絕,生還者寥寥無幾。但救援人員經過一周多的奮戰,成功營救了115名受困工人。該報認為,在充滿危險的煤炭采掘業中,無論按照何種標準,這都是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