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動畫對國產動畫發展的啟示(1 / 3)

——以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為例

藝廊回聲

作者:徐 盟

【摘要】中國動畫經過上世紀60年代的輝煌之後,沉寂了近半個世紀,如今,又開始露出曙光。而日本卻已在國際動畫界獨樹一幟,中國動畫應從日本動畫中汲取營養,從而壯大自己的動畫產業。本文分析了日本動畫成功的原因,並結合當前我國動畫發展的現狀,探尋我國動畫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日本動畫 國產動畫 啟示

動畫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分支,在國家的創意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文化需求,並帶動了周圍文化衍生品的開發,促進音樂話劇等演出業的發展,同時,它也能夠提高一個國家的創意集群的實力,有效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念。

在當今的中國,很多大中型城市都瞄準了“動畫”這塊巨大的蛋糕,紛紛打出動漫創意園區的旗號,有誌於發展動漫產業。然而,中國的動畫產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缺乏優秀動漫作品,創新性低,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等,這些都使得中國動畫的品牌難在強手如林的世界市場打響。因此,處在快速成長的中國動畫應該借鑒動畫強國的經驗,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動畫產業之路。

一、中日動畫產業的發展現狀比較

近年來,我國政府為動畫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與專項資金等各方麵的持續性支持:自2006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電視在黃金時段(下午5點——晚上8點)一律停止播放外國動畫片的規定,對國產動畫的播出平台給予了政策上的鼓勵;政府鼓勵非公有資本平等地投資和參與各類動漫產品的研究開發和創作生產,從而保證了動畫發展的資金充足。然而,國內的動畫產量仍遠遠不能滿足播出平台的需求。

2009年,在央視索福瑞搜索範圍內的市級及以上頻道中播放的動畫片總長約為580萬分鍾,而2009年通過審查發行的國產動畫片約為17萬分鍾,這說明播出需求量和生產量之間差距還很大,重播、同播現象嚴重,如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先後在164個頻道播放,《豬豬俠》在185個頻道中播放,《哆啦A夢》在100個頻道中播放,這說明高質量的國產電視動畫作品缺口很大。①這種現象的背後是中國動畫的定位不清和計劃經濟體製留下的“一稿定終身”的症結,這些不利於激發動畫生產企業的創造性積極性,也不能夠聚集動畫生產所需要的巨大資金投入,於是,生產出的影片大都是“命題式”創造,失去了動畫的活力。

相比之下,日本的動畫產業如火如荼,日新月異。它的真正崛起是在二戰後,在手塚治蟲,宮崎駿,大友克洋等動漫大師的帶領下,動畫片變成了經典藝術品,日本動畫也成了可以與美國迪士尼抗衡的動畫品牌。與此同時,日本動畫產業已成為國家經濟的一個穩固支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創作風格和產業模式,帶來了豐厚的商業利潤。如2002年推銷到美國的日本動畫片以及相關的產品總收入達到43.5911億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國的鋼鐵總收入的4倍。

日本動畫頻頻在電影界刷新票房的同時,也獲得了諸多殊榮,如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創造了2.54億美元的票房佳績,更斬獲了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片電影獎等獎項。

二、日本動畫值得借鑒的幾個方麵

比較中日的動畫發展,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兩國動畫產業的差距,同時,隨著中國的開放,國產動畫市場勢必要受到外來的衝擊,那麼如何增強國產動畫的競爭力,創新性,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為中國兒童創造出更多的本土動畫形象呢?這是一個值得探尋的問題。

在這點上,我們可以多向日本動畫學習,借鑒他們的發展經驗,以彌補自身的不足。下麵以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的動畫作品為例,從外延和內涵兩個層麵來分析日本動畫的優勢所在:

(一)完善動畫的外在表象形式

1、明確動畫的受眾定位

中國動畫的受眾群體呈現出以孩子為中心,父母和祖父母的親子活動為兩翼的“家庭式”結構。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國動畫的受眾定位主要放在少兒,幼兒這一群體,對開拓青少年以及成人受眾市場的努力還是遠遠不夠。而日本動畫卻打破了這一限製,讓動畫成為一家人都能欣賞的藝術。宮崎駿動畫《龍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對於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一定會對《龍貓》中體現的單純深切的姐妹深情感到無比親切。小主人公小梅在那一刻已成為每一個觀眾的妹妹,是童年記憶裏跟在自己身後弟弟妹妹的縮影,所以每個人都在焦急地尋找著走失的小梅。《龍貓》就是用孩子最純真、開朗的神色來眺望大人的世界,以此贏得了各個年齡段觀眾的喜愛。我國動畫產業也需要改變動畫定位單一的缺陷,拓展受眾群體,使其成為所有年齡層次觀眾都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國產動畫《喜羊羊與灰太狼》在這一點上就做的較好,電視電影齊上陣,顯示出了動畫的巨大魅力,但是故事情節仍比較簡單,形式大於內容,依然吸引不了成年觀眾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