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廊回聲
作者:席 湖
【摘要】影像涵括互文、書寫以及敘述,香山文化在平麵影像中的呈現並不應該隻是平麵零散的點和線,而應該是一種空間性的呈現。視覺文本敘述空間,亦構建空間。視覺影像中的香山村莊有其自身的文化屬性,“第三空間”中主體和客體,精神與物質,抽象與具象將會交織在一起,以城市集體回憶及文化想像的方式呈現。
【關鍵詞】視覺文本 第三空間 香山文化 都市紀實
影像可以僭越現實,攝影可以如同書寫。如同家庭借助拍攝建立著成員的肖像記錄,城市中巷陌、磚牆、樘櫳、碑與亭同樣如麵孔,需要參與建構這座城市的肖像記錄。①《太平寰宇記》中“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的地方自古應是有靈氣的,在這片曾經由珠海、中山和澳門蜿蜒連接的地理版圖上,華僑文化、買辦文化、留學文化、名人文化與街巷道路、裏人往事一同被鐫刻進了香山這個名字。影像所完成的是文本的功能,涵括互文、書寫以及敘述。因此香山文化在平麵影像中的呈現並不應該隻是平麵零散的點和線,而應該是一種空間性的呈現。
按動快門瞬間凝固,影像並不應該隻是字麵上的“靜態定格”。作為視覺文化的香山影像並不應隻是簡單的圖像,也並不僅僅為機械複製的產品。如同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認為的那樣,看似靜態的影像能夠回憶過去與審視現在;既闡釋日常與細節,又能反映現實而又自成世界。從珠海山場的牌門和石溪,瀝溪蘇曼殊曾留下腳步的巷口,界湧的閘門和寺廟,深井的南宋遺風,到鳳池、鳳山、和風、金山的石匾書香,那洲的藝術氣息,前山與唐家的古老圍牆,燈籠沙舟楫上放歌的淳樸農人,會同、南屏的古老碉樓,北山楊家的祠堂,鳳凰山的古道,香山村莊與街巷的草木磚石有一種吸引力,場景,或者場景以及置身於其中的人在影像中建構敘述。
視覺文本敘述空間,亦構建空間。而當有了故事,就有了想象和回憶,影像便能夠展開敘述,衍生空間。有意思的是,如果說香山是拍攝對象,那麼這個對象本身可以被視作索雅所言的“第三空間”。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曾在《後現代地理學和曆史主義批判》(Postmodern Geographies and the Critique of Historicism)中認為空間是“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參數的總體關係,其全麵性的三元辯證的一部分。”索雅所言的“第三空間”是列斐伏爾(Henri Lefebre)三元空間論的發展。可以說,第一空間是物質性的,可量度的空間。第二空間是意念與想象的空間。第三空間,則具有更多的包容性與複雜性,第三空間的空間性應該包括“感知,構思,生活”的三元關係。
當然,視覺空間的關係能夠被改變,視覺文本的書寫也會被改變。有時候道路的改建、房屋的新修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老街的拆遷。山場、前山、蘭埔、白石逐漸消失在新建的高樓之間,為了用影像記下它們的模樣以及它們的故事,我們在山場、前山西門等香山村莊拆遷前曾多次深入街道和村民家中采訪,並在拆遷前搶拍街巷原有的風貌。香山文化在城中巷陌所留下了屋宇、牆垣,當其中一些村莊的舊貌離我們而去的時候,原本承載村民們“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的空間漸漸消失了,得以留下的是視覺影像。如此說來,視覺文本所保留的空間成為了人們另一種寄放的空間。②
不得不相信,香山街巷中一麵看似普通的門匾,一麵以砂土和蠔殼夯製的矮牆有時候也會與一段曆史聯係起來。因此筆者還策劃有關香山文化影像的選題,在有關香山文史的資料檔案中尋找相關的拍攝對象。比如當以視覺文本的形式闡釋漸漸淡出珠海人視野的岐關公路時,選擇了以岐關公路的候車亭為切入點,籍此呈現這一香山交通文化片段。當年的岐關公路始建於1927年,東、西兩線全長近一百公裏,是連接珠、中、澳的重要公路。拱北蓮花亭、翠微村口的楊公亭、長沙墟路口涼亭、唐家舊車站是我們選擇的幾個拍攝點。當年的涼亭是岐關公路邊的小型車站,人們在那裏等待汽車離開村莊,亭中會有樂善好施的鄉人捐供的茶水。2006年做專題采訪的時候,有些亭子已經荒廢,有些則成為了附近市民下棋、練習粵曲的公共空間,有時候還能偶遇小販或是停下單車倚亭柱休憩的打工者。視覺書寫中的香山在這裏便不僅僅是毫無生氣的古物,影像所能夠呈現的是生活,感知和構思。這樣的空間是混雜的,身處其中的人即是舞台劇演員,自然的言語成為台詞,而周圍的一切,連接曆史與現實,記憶與想像的場景即是影像背後的空間,成為亦實亦虛的文化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