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恰恰是視覺文本所帶來的張力,即使沒有真實的聲音,場景和人物的狀態在視覺上的呈現反而能夠帶來牽連效應。作為拍攝題材,香山街巷恰恰可以符合第三空間的特性。即使是一座看似普通的村中祠堂,卻也有可能連接幾代人的記憶。它或許還曾是私塾,當年的孩子如今的老人曾在那裏讀書習字學尺牘。一株巷口的榕樹,或許是海外鄉親回家的路標,集會與交流的公共空間。村中的婦人們會在石板路邊的水井旁攀談,洗菜、洗衣,水井便不再是一口普普通通的水井,這便是都市紀實所製造的空間想像。
珠海市梅溪陳家第二十二代孫誕生,陳氏後人在梅溪牌坊準備了傳統的“九大簋”,擺九十九桌宴席宴請賓客。村莊因新生命的到來而榮耀,作為專題紀實,筆者亦參與了整個籌備及報道過程。對事件、地點、特殊場景的視覺記錄同樣能夠建構空間。如同索雅在《第三空間》(Thirdspace)中認為:“對事件的記憶,對特殊地點、場景的紀念有助於使‘第三空間’的圖譜在城市中變得更為詳盡。”③影像所能夠呈現的是十五年前的梅溪,十年前,以及五年前的梅溪。陳芳在這裏安享自己的晚年,每家每戶將這些掌故講給自己的後人聽,孩子出生時因為自己的姓氏而被紀念,人們將自己的姓氏與村莊的名字聯係在一起。視覺文本就像是空間中的空間,在呈現空間的同時又自成空間,衍生空間。作為行政區劃名的香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香山文化是否也隨之以年代數字為標簽?老屋住進了新移民,舊巷裏辦起了畫展和開始表演行為藝術,空間並不凝滯,而在不斷變化。珠海是一座具有互動、包容以及人文關懷內涵的城市,拍攝香山、香山文化的堅持還將延續。可觸碰的香山以及影像所呈現的香山同樣能夠完成空間的書寫。相信視覺影像中的香山村莊亦有著其自身的精神屬性,“第三空間”中主體和客體,精神與物質,抽象與具象將會交織在一起。“空間的表征應該包括各種各樣真實和想象的空間。”開放性建構了一種和後現代都市建築不同的“以人為本”的第三空間,相信這同樣是拍攝香山所帶來的啟示。與此同時,帶來啟示的還有報紙的讀者。記得筆者和同事在采訪的過程中曾經遇到這樣的熱心讀者,他們將有關珠海文史和香山文化的晚報版麵收集起來,並坦言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自己和家人多些了解自己生活、工作、居住的城市。雖然影像不似真實的屋宇、街巷可以被丈量,但它們卻同樣能具有作為第三空間的屬性而存在。因此,紀實影像所呈現的不僅僅是某日午後香山的街角小景,而是斑駁日常背後的香山文化,不僅僅開啟記憶,還製造著空間想像及未被填充的空白。
注釋
①自1996年,筆者開始在城市中尋找與香山文化有關的拍攝專題,探索著使之形成帶有主題性質的攝影係列。在往後數年中,與《珠江晚報》的同事一同在《厚重珠海》欄目采訪有關香山文史、古跡的經曆亦給予筆者重新思考香山視覺文本的機會。
②空間應被視作城市集體回憶的部分而存在。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論集體回憶》(On Collective Memory)中認為集體回憶包含曆史敘述,除此之外,還有非敘述性的客體(non-narrative object),儀式(ceremony)以及空間(space)。
③參見Edward W. Soja. 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Cambridge,Mass.:Blackwell,1996:187
作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珠海市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現任《珠江晚報》社攝影記者,新華社簽約攝影師。
(作者單位:珠江晚報社)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