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廊回聲
作者:楊 穎
【摘要】《立春》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上世紀末中國北方一個小城市的音樂教師王彩鈴及其周圍幾個人的故事,這幾個人代表了社會中的庸人、偽藝術家及世人的形象。本文通過對王彩玲和這幾個人的對比和分析,得出影片中王彩玲才是真正的藝術家的結論。
【關鍵字】存在主義 庸人 偽藝術家 世人
存在主義,意為存在、生存、實存,於20世紀中期廣泛流傳,是一個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的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存在沒有目的和意義,處處充滿障礙和不幸。
《立春》中的人物生活在一個落後、閉塞的小城市,但他們卻都懷著高貴的理想,爭先恐後地想做一個超凡脫俗的人。“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裏還沒什麼春天的跡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風好像在一夜間變得溫潤潮濕起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影片開頭主人公王彩玲的這段內心獨白本來是優美而富有詩意的,然而她卻操著一口濃重的方言,甚至讓人聽上去有些發笑。王彩玲沒有美貌,沒有好身材,滿臉的痘痘和黑斑,但她清楚地知道“我一貧如洗,又不好看,老天爺就給了我一副好嗓子,除了這,我是個廢物”。生活環境和自身的外在條件構成了王彩玲存在的荒謬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王彩玲對於藝術的追求必將是受到限製和阻礙的。
存在主義的著名公式是:存在先於本質①。這是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的主要哲學觀點之一。薩特認為,人的出生完全是偶然的,人出生時的環境和身體狀況已經成為特定,但那隻是一些事實,並不是人的本質,因此也不存在人的天性,人有自由選擇的可能。
另一位法國哲學家阿爾貝·加繆在其著名哲理隨筆集《西西弗的神話》中,通過一個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西西弗表達了自己的哲學觀點。“西西弗受諸神的懲罰把巨石推上山頂,而石頭由於自身的重量又重新從山上滾下山去,西西弗又走下山去,重新把石頭推上山頂。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加嚴厲的懲罰了。但是西西弗堅定地走向不知盡頭的磨難……他的行動就是對荒謬的反抗,就是對諸神的蔑視②”。因此加繆認為“西西弗是幸福的”。
有人說《立春》是一首理想主義者的悲歌,王彩玲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她對待命運不屈不撓的反抗。在別人的眼中,王彩玲是個“另類”,就像西西弗一樣,人們認為她的堅持隻不過是在做反複無望的掙紮,無法理解她生存的意義。王彩玲處在悲劇的環境中,她隻能同自己無望的命運做反抗,努力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獲得存在的樂趣和意義。
薩特說,“選擇是可能的,但是不選擇卻是不可能的,我是總能夠選擇的,但是我必須懂得如果我不選擇,那也仍舊是一種選擇③”。王彩玲認為自己是一個藝術家,應該“唱進巴黎歌劇院”,因此她選擇了與荒謬的世界做反抗。她為自己作出的選擇,都是她“為了把自己造成他願意成為的那種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動④”。春天對於王彩玲來說意味著生機和希望,而正是因為有希望所以才會失望,失望又會使王彩玲倍感痛苦。她編織著美麗的謊言,告訴別人她“就要調到北京去了”,與其說是在欺騙別人,不如說是在欺騙自己,因為那是她眼中的人生,是她向往的生活。
王彩玲是孤獨的,她在荒謬的世界中痛苦地前進,我們認為王彩玲是一個藝術家,她身上也具備藝術家的氣質。王彩玲與周圍人的關係可以看做是藝術家與社會的關係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