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園地
作者:付東嶽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重大理論創新,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和拓展,是我們黨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期,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企業作為社會的“經濟細胞”,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離不開構建和諧企業。
和諧企業,簡單地說就是指構成企業係統中的各部分和要素處於一種相互協調的平衡發展狀態,其核心是通過促進企業內外“和諧”,達到企業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最終實現企業可持續協調發展。構建“和諧企業”對其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化改革與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裏筆者對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企業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抓發展,是構建和諧企業的基礎
什麼是“企業發展”?企業發展是企業行為的前進性本質變化。首先是有變化。變化有兩種:一種是數量變化,簡稱“量變”;另一種是本質變化,簡稱“質變”。量變是基礎,質變是升華。經濟指標增長可能是企業行為量變,也可能是由於企業前進性行為質變。不能籠統地把經濟指標增長稱為“企業發展”,隻能把建立在企業前進性行為質變基礎之上的經濟指標增長稱為“企業發展”。
在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一定要抓住發展不動搖、不放鬆,聚精會神搞發展,一心一意謀發展。企業發展需要廣大員工共同努力。廣大員工不僅是企業發展戰略決策的執行主體,而且應該是企業不同層次發展的決策主體。企業領導應該積極動員並熱情鼓勵廣大員工投身於企業發展。隻有當廣大員工擁有了一定的創新權力、承擔了相應的創新責任、享受到了應得的創新利益,那麼企業發展就獲得了強大動力。
二、抓穩定,是構建和諧企業的前提
穩定是和諧的前提,同時也是發展的基礎。構建和諧企業,必須保持企業的平穩、安定、有序。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就企業而言,沒有穩定的企業內部環境,沒有廣大職工群眾的擁護、支持,企業的改革措施就難以落實。隻有穩定,企業才有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職工群眾的利益才有保證。
在維護企業穩定中,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人性化管理。在企業管理中要充分考慮員工的個人需求、個性特點、能力大小,人崗相適,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隻有企業做到尊重和重視員工,才能贏得員工對企業的忠誠;隻有企業對員工的精心投入和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回報,才能得到員工為之精心效力;隻有企業為員工提供公平的競爭平台,盡情施展才華,才能使員工不斷進取,不斷自我提升,為其奮鬥;隻有真正做到企業同員工協調發展、和諧共贏,才能贏得員工堅定信心,凝心聚力築輝煌。因此,構建和諧企業必須“以人為本”,以企業和員工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充分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才能全麵和諧發展。
三、抓文化,是構建和諧企業的催化劑
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文化已經成為社會文化意識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並顯示出獨特的價值魅力,作為一種獨特的意識理念在企業發展和企業與社會互動中發揮日趨重要的影響:首先,企業文化既屬於知識範疇,又涵蓋了精神、行為、習俗、觀念等內容;其次,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企業價值是企業文化的內核;第三,企業的的生存和發展在於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企業的全體成員都必須有自謀生存和尋求發展的共同願景,這種願景需要以一種文化形式完整保存和體現出來;第四,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互動關係,企業文化在這一互動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作用。企業文化是為實現企業經營目標而形成的具有積極意義的全體員工認同的價值觀,這種認同融合在全體員工的思想理念之中並體現在每位員工的行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