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園地
作者:馬 飛
“寫作”一直以來,都是老師、學生頭痛的話題。尤其是對剛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大多數老師更是茫然適從,不知所措。是先傳授寫作技法呢?還是讓學生慢慢積累、厚積而薄發呢?筆者也很困惑,但用心摸索後發現,其實課堂正是一個大展身手的舞台,而教材恰恰是最好的寫作源泉。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有人認為是“寫作技巧”;有人認為是“優美語言”;而筆者則認為是“真情實感”。真情實感是學生創作的源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流露是一篇佳作的血液。大凡優秀的作品都是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於文章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撥動讀者喜、怒、哀、樂的心弦,產生使人“心動”“情動”“神動”的藝術魅力,從而引發共鳴!如何做到“真實、自然”呢?課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舞台。
首先,要注重課前積累。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怎樣讓學生找到米呢?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給學生布置學案時,要讓學生熟練積累文本詞語並針對教材積累相關名言、警句。如:《在山的那邊》可讓學生積累有關“理想、信念”的名言警句,還可讓學生與《理想》一文結合起來合二為一、加深理解,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春》《濟南的冬天》這一單元,還可讓學生積累有關春夏秋冬的美文佳句、詩詞歌賦,從而完成係統化教學,有利於單元目標的製定、完成,有利於學生的深入學習。即與作品、作者之間產生共鳴,從而促使學生了解到真情實感是作品成功的內涵,是打動讀者的原因。
其次,要發揮課堂訓練。大家都知道,語文課堂教學說到底是“聽、說、讀、寫”的訓練,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是知識傳授的技藝和情感體驗的藝術融合。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
第一,巧妙仿寫,結合自我。專家認為所謂仿寫就是在原文的語言結構和字數保持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改動或增添一些詞語和句子,使之表達不同的意思。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百草園的生活”,“三味書屋的生活”兩部分清晰自然,一目了然。中間過渡段的巧妙運用,不但很好的便於理清層次,同時把兩部分的情感抒發的淋漓盡致。學生在朗讀時,對於情感的獨特體悟也就水到渠成了。順勢我們還可結合自己兒時的體驗,以及農村那獨特而熟悉的農家生活、田園風光,進而仿寫生活、遊戲片段或文章,學生的思路也就打開了,不再不知所措,反而興趣盎然,寫起來也會意猶未盡的。
其二,細節刻畫,聯想創造。細節的描寫刻畫,是作品生動形象的保障,是作品成功的依靠。無論是刻畫景、人、情,莫不如此。而情又是其靈魂之所在。寫過文章的人都知道真情實感是寫作的血液,情感與作文的關係極為密切,無論哪一種文體,都離不開一個情字。情之所生、情之所在、情之所動也就成了文本的生命。如冰心的《荷葉 母親》,全文無不湧動著作者的情感。特別是全文的高潮處:“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那內心對母愛強烈讚頌的獨白,通過巧妙的比喻抒發出來。母親的形象具體化、生活化,母愛在學生心頭湧動、升華。筆者在教這篇文章時,通過深情誦讀、品味,讓學生聯想、共鳴,學生的眼中含著晶瑩的淚花。進而,讓學生回憶母親、母愛、生活種種,那瑣事背後的大愛深情也就有了更深刻的體悟。接著,看母親、母愛還可以用什麼來比,還可以抒發哪些情感?讓學生理解、交流,隻要學生的情感閘門一打開,自然情到筆至,妙筆生花。當然,僅僅停留於模仿的基礎之上那是遠遠不夠的,要真正形成有自己語言風格的文章,就必須學會創造。所謂創造,就是用自己的經典的語言來進行表述。如梁衡的《夏感》一文,“芊芊細草、淡淡綠煙、輕飛曼舞的蜂蝶、春華秋實的季節”等等,讓學生真正明白仔細觀察生活的背後,更是用心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