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險人才培養為例
教育園地
作者:江越平
【摘要】高校作為學生的服務主體,須潛心研究學生未來發展的主、客觀需求,並以此為“標的”樹立服務型辦學理念、構建自上而下的服務體係,創新服務思想和服務內容,致力教學管理改革,以培養符合社會與國家需求的各類專業人才。
【關鍵詞】辦學理念 服務體係 教學改革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辦學理念是學校的靈魂。隻有確定了科學的辦學理念,學校的各項工作才能不斷創新,學校才能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以對保險人才的培養來說,保險專業的學生麵臨著既過剩又稀缺的尷尬,即一方麵表現為保險公司對各高校培養的學生熱情不高,另一方麵又表現為保險需要的諸如擁有大量客戶資源的營銷人才、經驗豐富的公估人才、擅長經營團隊的管理人才等極具短缺。問題在哪?主要在高校的“產品”不適銷對路。為此,高校應該提倡“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服務型辦學理念。對此理念,誰領悟到了、誰以之為定位了、誰為之行動了,誰就能高效快速建立起服務型辦學理念與模式,就能在辦學實踐中取得實效。本文著重就高校服務型辦學理念的建立與實踐作一探析。
一、創新思維樹立服務型辦學理念
就當前的高校服務型辦學理念來說,應緊扣“學生”這個關鍵詞,建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這一服務型理念。
1、“一切為了學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他體現著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學生也是家庭的希望,他決定著家庭的幸福指數;學生更是國家的未來,他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後勁。
學校的使命是依據自己的辦學理念完成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心靈的修養和智能的曆煉,在教學服務過程中完成學生人力資源的培養和開發,將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從使命的角度講,學校是一個大服務者:即直接為學生服務,間接為家庭、為社會發展服務。隻有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學有所歸,家長才能滿意,社會才能認可,學校才能立足、發展。所以學校的一切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為了服務學生,即鍛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能力。
2、“為了學生的一切”
有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那麼我們又該為學生做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學生需要什麼,然後我們才知道該怎麼做。學生需要什麼?按照主、客觀要求,我們把它分成兩個層次:
首先是學生內心的需求——主觀需求。主觀需求是指學生進入學校後,他們自己在心智方麵的主動需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是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學生進入高等學校後,為了將來的發展,他們最直接、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學習知識技能。所以學到真正適用的專業知識和一技之長是每一位職業高校學生的共同要求。為此學校必須從師資建設、教學載體建設、學生職業能力建設等方麵按照知識素質、職業素養和技能標準來提出要求,並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方麵圍繞社會需要進行深刻的改革。第二是心理需求。印度著名的哲學家吉達·克裏希那穆說:“學校的使命是創造一個地方,在那裏,一個人可以學會一種完整的,健康的和智慧的生活。”所以學校在引領學生探索外部世界和知識世界的同時,還要引領他們積極探求自己內在思想與行為,學會發現他們自身的心智狀況甚至人格缺陷並矯正之。因而,傳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雖是高校的第一要義,但服務學生的心理需求仍然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第三是職業規劃需求。高校的學習不同於中學的學習,它既要培養知識能力,還要幫助學生設計未來人生之路,或者是以所學的知識與素養的積累規劃未來的職業與事業,以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事業觀,從而成為一個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任的人、有貢獻的人。如很多保險專業的學生常言:我不做保險,因為我不適合做保險。在他們眼裏,保險就是不計顏麵、不計尊嚴的死纏爛打。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偏見。澄清偏見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保險,更要幫助學生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規劃職業生涯。讓學生在找到職業方向並為之規劃、努力奮鬥的過程中走向理性和成熟。
其次是社會對學生的需求——客觀需求。社會對學生的需求,表現為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畢業後作為一個職業者,甚至成家後作為家庭一員,社會、單位、家庭對他們的需求。這種需求也有知識技能的需求。這種需求與上文述及的學生主觀上的需求有所不同,社會的客觀需求不但要求學生具有理論知識,更要有實踐能力,或者能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同時從職業角色的定位來說,社會對他們的知識技能要求又是十分明確的。所以作為學校來說,在為學生服務時就要對社會的這種需求有所預設。第二是意誌品質要求。拿保險專業與職業來說,由於體製與機製的原因,使得不少人對投保有所抵觸,這就產生了新入業務員第一年的“陣亡率”高達70%的統計數據。所以“保險不是人幹的,是人才幹的”,這其中雖有幾分無奈,但其中的“才”中就包涵了這行業特別強調的堅強的意誌品質。為此需要我們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運用特別方法曆煉學生堅強的意誌品質。第三是為人處事要求。在保險行業,無論是企業的要求還是業內成功人士的經驗都集中指向同一個道理:“做事先做人”。中國人壽的以“誠信為本”和中國平安的“服務至上”無不預意著“為人處事”之重。現在的青年一代,他們身上雖然不乏優點,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在為人處事上更是缺乏鍛煉。尤其在誠信曾遭破壞的保險領域,善於做人成了保險從業者成功的不二法門。那麼什麼才叫善於“為人處事”?其基本思想是根據職業規範要求,用專業的能力和誠信去為客戶做完善的服務。為此學校對保險專業學生的評價標準必須重新修正,要提高“誠信”在綜合評價體係中的比重,讓此深深紮根於他們的心田,並體現於職業生涯之中。第四是團隊管理要求。從社會要求和事業成敗來說,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協作和“雙贏”的團隊理念非常必要。俗話說:一滴水隻有融入大海,才不會幹涸;一個人隻有融入團隊,才能將事業做大。尤其是保險,如果孤軍奮戰,很難在業績上有重大突破。這就客觀要求保險教育必須把團隊教育納入課程體係,倡導團隊精神,注重團隊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