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楊俊 餘迎
【摘要】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相關報道則成為公眾關注食品安全的重要窗口。本文試對我國食品安全報道研究進行綜述,以期對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有所幫助。
【關鍵詞】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報道 綜述
食品安全話題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從早期“蘇丹紅事件”、“注水西瓜”、“多寶魚事件”到最近“聖元早熟門”、“麥當勞添加劑事件”、“龍蝦門”,可謂“曆久彌新”。本文試圖對我國食品安全報道研究的發展、現狀及問題進行梳理並簡要加以評析,以期對下一步研究和實踐有所幫助。
一、食品安全與食品安全報道
食品安全報道的對象是食品安全及其問題,明確食品安全的概念有助於準確劃定食品安全報道的範圍。“凡是媒介報道了某一類食品的安全問題,那一行業大多遭到沉重打擊,而且常常是毀滅性的,恰如多米諾骨牌,一觸即連串而倒。即便是那些擁有良好信譽的老字號,似也難以幸免。於是,媒體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一下子眾目睽睽,食品安全的問題大有被轉化為食品安全報道問題之跡象。”①因此,明晰“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報道”兩概念對於食品安全報道研究十分必要。
1、食品安全概念
目前我國學界對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意見不一,其中得到我國學者普遍讚同的觀點是由美國學者瓊斯提出,他將食品安全分為絕對安全和相對安全兩個層次。“絕對安全被認為是確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種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傷害的一種承諾;相對安全為一種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下不會導致對健康的損害。”②
暨南大學沐杉總結多種觀點認為 “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及銷售過程,在符合國家強製標準和認證製度的前提下,不會使消費者受害,也不會構成隱患危及其後代。它既包括經營安全,也包括技術安全;既包括現狀安全,也包括後果安全,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質量安全。”③
複旦大學黃旦、郭麗華引入烏爾裏希·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來說明食品安全,提出“風險社會中的食品安全”的概念,“它不是指那種昧著良心的製假售假(如過去曾多有報道現在仍難斷根的假酒、假藥、假煙等,2006年還有假醬油)之類的,這不僅因為那是古已有之,猶如人類誕生就伴隨著風險一樣,更在於前者是‘外部的’對人類‘命運的打擊’,是當下直接感受感知的具體苦難。風險社會中的風險——‘食品衛生’,則是現代化工業生產的伴隨物,是為人類提供服務和滿足之後的不可預料的剩餘物。一方麵其具有不可計算性,另一方麵,它是建立在決策基礎上,是自己所招致。”④
2、食品安全報道的概念
沐杉認為“食品安全報道就是對新近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食品安全事件或食品工作事實的報道,是有關食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及銷售各環節安全的新聞之總稱。狹義的食品安全報道也稱為食品安全新聞,常指食品安全消息;而廣義上的該類報道包括消息、通訊、調查和評論等新聞種類。我國目前食品安全新聞主要是指關注食品‘質的方麵安全’的新聞報道。”他還進一步指出:食品安全報道不等於食品合格報道;食品安全報道不等於食品監督報道和質監新聞;食品安全報道不等於食品質量報道。⑤
二、食品安全報道中的問題及原因
1、食品安全報道存在的問題
複旦大學曾理、葉慧玨認為我國媒體現有的食品安全報道存在著諸多問題:報道內容完全失實;混淆關鍵概念;誇大問題程度;解釋說明不夠;互設議程,以訛傳訛。⑥
周善在《從食品安全報道看媒介社會責任》一文中認為大眾傳媒在對食品安全這種人命關天且專業特別強的報道中,不認真求證,一味追求轟動;不科學的過度地炒作食品安全事件,對食品企業的正當權益是一種損害,嚴重的會傷害到某個行業的健康發展。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