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食品安全報道研究綜述(3 / 3)

食品安全報道如何寫,才能保證既讓消費者放心又讓政府滿意還不至於打擊商家的積極性?沐杉認為要做到讓三方滿意,媒體應該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搞低級趣味,並把握好幾個“度”:新聞和宣傳之間的度;注意議程設置的度;對報道時機的把握。媒體要處理好幾個“關係”: 要維護好與消費者的關係;要打造與食品廠商的關係;要特別把握與政府的關係;媒體間的關係也非常重要。⒂

黃旦、郭麗華對媒體提出了忠告,如果從風險社會的角度,在報道食品安全一類的事件時,還是抱著這樣的“輿論監督”的觀念是不適宜的。一方麵如上所說,風險的原因複雜,甚至不可知,另一方麵,這些風險本身對於所有人,當然包括媒體在內,可能都是全新的,是需要重新感知的。作為媒介,小心謹慎並懷有謙誠之心,是必要的。隻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在報道中留有分寸。揭露是需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應該是通過多維度的報道顯示真相,通過真相讓民眾對風險作出自己的辨別和裁決。因此,遵循客觀公正甚至謙虛和莊重的語調、風格,也許是適宜的。⒃

曾理、葉慧玨認為媒體的尷尬地位一方麵由其自身不規範、不專業的行為造成,另一方麵是由不健全的食品安全信息傳播係統造成。要解決食品安全報道出現的這些問題,需要雙管齊下,依靠媒體自律,同時強化政府、企業、評估機構以及公眾的積極作用,建立起一個運轉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傳播體係。⒄

四、我國食品安全報道研究簡評

通過對我國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整理,筆者發現目前食品安全報道研究有幾點不足:

首先是研究文獻雖有所增多,但總體嚴重不足。在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上檢索期刊文獻隻有26篇文獻與食品安全報道研究相關,剔除重複、不規範、不切題的文獻,所剩無幾。雖然食品安全問題頻現,但相關的報道研究則嚴重滯後。

第二,從以上綜述不難發現,“食品安全報道研究”成了“食品安全報道問題研究”,並非筆者偏題,而是檢索到的文獻大都是關於問題的研究,整體性的研究,尤其是食品安全報道一般規律的探索則鮮有涉及。

第三,所有的文獻中個案分析普遍較多。建國以來我國食品安全案例不斷湧現,學界基於報道個案的問題分析也有很多。尤其是2004年以後,對如“蘇丹紅”、“啤酒甲醛”等報道的個案研究,2008年以後對“三鹿”個案研究,重複率都很高。在現有的專業期刊論文資料中,個案研究占一半以上的數量,這使得食品安全報道研究顯得相當片麵。

最後,很多研究集中在純理論性的探討,與實踐相去甚遠,提出的對策和建議也停留在空談層麵上,難以對實踐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因此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對於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基本處於起步階段,進一步研究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①④⑿⒃黃旦、郭麗華,《媒體先鋒:風險社會視野中的中國食品安全報道——以2006年“多寶魚”事件為例》,《新聞大學》,2008(4)

②楊潔彬、王晶、王柏琴:《食品安全性》,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52

③⑤⒂沐杉,《我國食品安全報道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⑥⑾⒄曾理、葉慧玨,《尷尬的食品安全報道——從不規範的媒體行為到不健全的信息傳播體係》,《新聞記者》,2008(1)

⑦⑩周善,《從食品安全報道看媒介社會責任》,《新聞實踐》,2007(5)

⑧⒁鄧如,《食品安全中的道德失範與對策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

⑨⒀張建軍,《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常見誤區與防範》,《中國記者》,2009(7)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