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生氣(Anger)隻比危險(danger)少個字母(2 / 2)

——君子之交。學生之間的交往不要有過多的物質往來。古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更何況是毫無經濟基礎的中小學生呢。用花父母的錢禮尚往來又於心何忍。

還可以告訴孩子,以下幾多幾少有助於磨合融洽的同學關係:——多讚賞別人,少張揚自己。就像5個手指頭不一般齊一樣,同學不一定像自己想象的那樣整齊。要告誡孩子,不可自恃擁有某些長處而張狂,以至處處炫耀自己。倒是需要擁有謙虛的處世態度,善於發現和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向同學學習。這樣,孩子在同學中自然而然地增強了親和力。自己的長處不必宣揚,別人發現後反而會肅然起敬。

——多幫助同學,少麻煩他人。同學之間的關係要靠自己的心智、真情去溝通和改善。這就需要努力地、無私地去幫助同學。如果孩子在家嬌生慣養,到了學校也就喜歡經常麻煩別人,要求別人如何如何幫助自己,那麼孩子的同學關係將會變得非常糟糕。

——多幹事情,少指揮人。應教育孩子在學校要從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如果一個人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遇事像個領導似的指揮別人如何如何。那麼同學就會對這個人產生反感。

如果有的同學對自己態度冷淡,也不必介意,應該堅持在班裏服務大家,如打水、掃地等,久而久之,同學會對自己熱情起來。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獨一無二的,人的經曆、興趣、性格、能力都有差異。要求別人都和自己一樣是不實際的,何必事事以“我”為參照物呢?要讓孩子承認差異,並正確對待差異,要采取自我約束、積極適應的態度,求同存異,磨合同學關係,使之盡快趨於完美和諧。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但這在過去並未得到科學研究的證實。而科學研究發現(見2006年3月8日《北京科技報》):嬰兒天生有幫助人的欲望,人類是一種具有利他行為的動物。他們是這樣做的:

心理學研究人員每天在一群剛學會爬的嬰兒麵前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如用夾子掛毛巾,把書壘成堆等,然後故意笨手笨腳地把事情搞砸。此時實驗室中的24個嬰兒在幾秒鍾之內,都表現出要幫別人忙的意思。在整個研究中,嬰兒完全展現了真正的利他主義精神,助人而不圖回報。由此可知“人之初,性本善”確實是有道理的。

莎士比亞說:“如果你一天中沒有笑一笑,那你這一天就算白過了。”科學研究指出,家長諸事大包大攬直接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也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晰的認識。大包大攬還會使孩子的自製力低下,這樣的孩子在獨立麵對問題時常會表現出不知所措或是淺嚐輒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