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是世界青年節,各國青年在這一天慶祝自己節日,團結合作,學會共同生活。兒童和成人間缺乏交流也不利於他們的長遠發展。如果成人未能從小與兒童有效交流,他們會喪失理解、思考、交流、學習的機會。對那些認為孩子出生後不久自己就應該回到工作崗位的家長來說,能夠凝視子女的眼睛,與他們談論這個世界的時間十分有限。即使父母在家,也會有事打斷交流。母親一手抱著嬰兒,一手打電話。或者母親在哺乳時未能與孩子眼神交流,此時她們要麼查收電子郵件,要麼看電視。
現代社會很多工作都離不開合作,離不開團隊。比如,對高新技術而言,團隊精神和組織管理能力顯得尤其重要。美國1961年提出了“阿波羅登月計劃”。這是人類曆史上空前龐大的一個計劃。參與者有兩萬多個企業,120所大學,400多萬人,一艘宇宙飛船零部件有300萬個,耗資250億美元。這個計劃沒有用到很多新發明的技術,其成功之點就是高度的合作精神和科學的組織管理。在計劃製定的8年以後,土星5號火箭和阿波羅11號飛船最終把人類送上了月球。
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多麼有力,多麼有錢,而是對別人能有幫助。責任可以讓我們將事做完整,愛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好。
學會共同生活是對21世紀人的素質的要求,具體是指:
親子活動:
——懂得自己是群體一員,能夠尊重他人,有同情心。對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擔任的角色有初步的責任感。集體活動具有社會性、豐富性、生動性的特點。學生在集體中朝夕相處互相幫助,從中體驗集體活動的樂趣。認識到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相互關係,集體能為個人創造機會表現自我、認識自我,從而增強集體榮譽感。
——樂於交往,能夠在與同輩、長輩、異性的交往中被他人接受和接受他人,在交往中有良好的態度和方式。對生疏的環境和生人比較能夠適應,不畏怯。
——初步具有調節自己與他人、個體與群體關係的能力,逐步學會諒解、寬恕、承受委屈,以求保持自我心理平衡。
兩個人之間有差異有區別,因此才需要溝通,兩個釘子一模一樣就不需要溝通。所謂溝通,經常不是一方服從,迎合另一方,或克服、消滅另一方,而是在雙方各自存在並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進行存異的求同。
自古以來,人就是一種群居的動物,任何個體都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生存,所以人們說我們生活在地球村。集體活動可以培養青少年兒童的群體意識。
另外,一個人的群體意識必須建立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之上,這才是自覺的、健康的、牢固的群體意識。沒有自我意識的群體意識是一種低級的、虛假的意識,是以個人的盲從和愚昧為前提的。
一個人自我表現如果處理得當,在群體中才真正能起積極作用,使群體更加生動活潑,更有發展前途。
例如,在團體操的表演中,每個做操者必須從全局出發,節奏一致,保持協調。然而,僅僅如此還不夠,隻有當個體意識到自己具有獨特的作用,甚至認為自己是觀眾注目的中心時,他才能真正把動作做完美,在出現意外時,他才會從容應付,恰當地調整自己的動作。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間,人們更加體會到群體意識的重要性。一方麵,要求我們聽從指揮,服從大局,該隔離的必須隔離;另一方麵,要求個人保護自己,具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社會公德。
溫馨提示:每一個公民都是先學習家庭倫理,再學習社會倫理,然後學習民族、國家倫理,最後學習人類的普世倫理。學會共同生活是重要的人生課題,有助於學生理解他人、關心集體、幫助他人。正是:
同學在一起,互助又懂理。
你若有困難,我來幫助你。
人人有個性,進步比一比。
老師誇我們,是個好集體。
還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要誤導孩子,把拉關係、送禮物、討好人、會鑽營說成是“情商”,孩子正處在博采前賢精華、涵養鴻鵠遠誌的時期,不要讓他沾染社會的腥臊之氣,而變成一個臉厚心黑之人。這種人即使能占便宜於一時,終究會因狹隘的器宇而難成大事,他們對社會並無正麵的作用。而隻有那些腹有詩書而光風霽月的青年才俊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有些人把人際關係提到生活的中心或一切,這樣其心理不會健康。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學者通過對動物的研究指出,最容易生病的是那些神經兮兮的、永遠在乎同伴怎麼看待自己的狒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