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眼望星空,還要腳踏實地(1 / 1)

8月31日是中小學開學的前一天。有家長提問:“今年我的孩子小玲轉學了,對新學校非常不適應。她說話有南方口音,沒有朋友,有的課還聽不懂,我覺得她在學校不愉快。您看我怎樣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呢?”

孩子進入一個新環境,如入學、轉學、換班、搬家,就有適應問題。尤其是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在環境上是很大的變化,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大轉折,從遊戲為主變為學習為主了。

一般講環境,不外乎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又分別稱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對孩子而言,都有適應的問題。升學或轉學時,孩子麵臨適應問題。

對學校硬環境孩子有時可能不適應。比如,吃不慣學校的飲食等。這裏,需要家長及早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這不是說生活上的事樣樣靠孩子自己解決,而是幫助孩子學會妥善地、獨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小玲主要是不適應軟環境,家長一方麵要加強與老師的溝通,另一方麵要幫助孩子,盡早掌握普通話,在孩子的人際溝通方麵進行指導,讓她在做中學,要既能獨立,又能合群,才能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

應該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既獨立又合作的人。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在全國的調查中發現,目前青少年兒童中較多存在的是任性、依賴、冷漠、懶惰,都屬於既不能獨立,又難於合群的性格,自然難於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

個體發展是有順序性和階段性的,要體現各階段教育的階段性和序列化。前一階段的教育是後一階段的基礎,後一階段的教育又是前一階段的結果。

現在一些孩子在生存意識、實踐能力、意誌品質和社會適應方麵存在一些不足。許多孩子有遠大的抱負,但缺乏腳踏實地的奮鬥精神;他們進取好勝,但同困難鬥爭的毅力明顯不足;他們享受著比上一代更多的照顧和關懷,卻很少關心幫助別人;他們追求幸福的生活,但又不願意為此付出艱巨的勞動;他們成人感確立較早,但生活上不能自理;他們樂於接觸社會,但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較差。

做好小幼銜接或中小銜接的適應要注意三個重要問題:

親子活動:

第一,針對孩子特點抓入學。對一個剛上學的孩子,首先要了解他認識發展的水平;然後提供通常高於他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的思維模式,使之與現有的水平加以比較,引起衝突;家長幫助他體會衝突,使他意識到采用更高一階段的判斷更為合理;培養孩子對各種問題進行判斷及提出問題的能力;指導孩子能把即將到來的階段作為教育的目標。

孩子個體發展存在差異,有的差異還相當大。例如,同是剛入學的1年級小學生,有人成熟,有人幼稚;有人高尚,有人頑劣。因此家長對孩子必須因材施教,幫助適應的措施得對孩子的路子。家長要激發孩子學習的願望和要求,讓孩子切實感受學校生活是可愛的。

第二,耐心地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是長期、反複、逐步提高的過程。家長必須一貫地、耐心細致地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適應學校的規定。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孩子心理與行為的反複,善於反複抓、抓反複,日積月累,積善成德。期望能一勞永逸、立竿見影是違背規律的。

第三,幫助孩子克服具體困難。家庭教育要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不斷反複、不斷深化進行。對於孩子即將開始的新的學習生活,需要家長具體關心、指導,並為孩子做好必要的物質準備。要蹲下身來,針對孩子最大困惑,幫助孩子克服具體困難。同時,講清學習的要求,培養孩子初步的學習方法,幫助孩子學習進步。

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一些事情和因此而產生的責任;一些活動與實踐,家長可以讓孩子自行設計和組織。或許,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可能表現出荒唐幼稚的情狀,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分數,可能會出洋相,甚至可能會上當受騙。但依然不妨讓其自己去挽回尷尬的局麵,而不必讓他們重回那早該丟棄的繈褓之中。吃一塹,長一智。孩子能力的養成,不是僅僅傳授就可以完成的,唯有經過生活實踐的體驗,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

英國著名戲劇家蕭伯納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適應自溫馨提示:

己。適應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技能問題。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環境,最基本的是要幫助孩子適應學校人際環境。家庭也是一種人際環境,配偶關係、親子關係是孩子其他人際關係的潛在模式。一個和諧家庭的孩子,在處理同學關係、師生關係時也能坦誠自信。一個不和諧家庭的孩子,在處理其他人際關係時也常會無所適從。應該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既獨立又合作的人,才能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