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京都,不得不提一種就快被遺忘的風景—苔。
對,是苔,苔蘚的苔,我們習慣叫“青苔”,真的,好青好青,毛茸茸的像一張青色的地毯展現在眼前。
我看到的,隻是東福寺旁邊小道上其中的一幅翠綠,便足夠驚豔了。在旅遊信息中心拿了簡介,看到京都近郊還有一個地方叫大原,裏麵“三千院”那幅壯觀的青苔地才讓人怦然心動。
育苔工作要靠天時地利,長得好的青苔地多是天然而成的,苔跟櫻花紅葉的浪漫截然不同,青苔帶出的,是滿眼盎然的生氣。
大原還有一個叫“詩仙堂”的地方,裏麵掛滿了中國3 6位詩人的肖像,這個被國人鄙視的國家,卻尊崇地供奉著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
記得女兒們在看宮崎駿的動畫片《貓之報恩》時就有過這樣一幕:女主角上學遲到了,躡手躡腳地步入教室,老師正指著黑板教詩,黑板上赫然寫著的就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女兒們當時就問:“為什麼日本的學校還教中國的詩啊?”我啞口無言。
回頭看女兒們的中文課本,經典的《滿江紅》竟是自學作品,“老師簡單讀一次,你們自己回家自習。”老師應付了一下便去趕教學任務,這些偉大的篇章,竟都被犧牲掉了。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身為中國人若是念不出這幾句精彩的詩詞,真是空悲切了。
倒是別國學起中國文化來更加認真,日本小學生的啟蒙書之一便是《三國誌》。NHK教育台(日本放送協會)有一節課是教中國的詩詞歌賦,聽說詩詞朗誦在日本非常普遍而且大家都是自費去學,但我們的課本早就把這些偉大的篇章刪除、摒棄兼不屑一顧了。
“為什麼你們會學中國的詩?”終於有機會問了個日本人。
“好東西,是不分國界的……”說得好啊,我竟還拘泥於美麗詩篇是“中國的東西”上,難怪我們一直落後於人,因為大家一直都沉醉在幾千年前的榮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