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朋友三天的臨時導遊,第一次以遊客的眼光看香港。
“為什麼香港的地名常常是中英文不相符?”車子一上高速公路,朋友就問道。
“……”沒想到當導遊原來這麼難,第一句就被問倒了。
“譬如這個:旺角叫‘Mongkok’,中環卻叫‘Central’,長洲叫‘Cheung Chau’,大嶼山卻叫‘Lantau Island’,筲箕灣叫‘Shau Kei Wan’,銅鑼灣卻叫‘Causeway Bay’,九龍城叫‘Kowloon City’,但九龍塘又叫‘Kowloon Tong’……香港的地名有時音譯,有時意譯,有時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譯,你說遊客該相信哪一個?”
“……”住在香港這麼多年,幾乎沒有想過這些每天都擦身而過的問題,本土的通識應該就是這些,但我們的課本卻從沒教過。
“因為你懂中文又懂英文,所以才有混亂的感覺,如果你單看一種語言,是絕對發現不到差異的……”我隻能把責任推到友人身上。
“咦?這裏還有花呢,是洋紫荊吧?你們的市花在哪月開得最多最好看啊?”朋友又問。
“……”噢,又語塞了,是夏天吧?好像秋冬也開,我家窗外明明盡是洋紫荊,可我就是從來沒有留心過何時花開花落。
朋友來自日本,他們對自己國家每年的櫻花期、紅葉期可是十分在意,“花見”這種地域大新聞,於我們香港人來說從來都是過眼雲煙。
“帶你去喝茶!”被她問太多答不出來的問題,還是去吃吃喝喝吧!
“這馬拉糕很好吃,是馬來西亞傳過來的食物嗎?”
“燒賣為什麼叫燒賣?又不是燒出來的,怎麼能跟燒扯上關係呢?是不是有什麼故事在其中?”
“你們喝茶的茶杯下麵為什麼要加一隻小碟子?又不是喝咖啡,又不用擺匙羹,碗下麵已經有碟子了,茶杯下再多一隻碟子,不是重複了嗎?”
喝完茶逛商店,朋友嚐過中國式的陳皮梅,很是喜歡,四處找來買。
“這陳皮梅是梅子做的嗎?加陳皮做的?嘉應子又是什麼做的?跟陳皮梅好像差不多……”
問的都是看來理所當然的問題,我卻總是無言以對。
這是通識?不,是生活,幾十年匆匆走過,原來我們從來都沒有在這片土地上細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