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他下決心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他能完全做好維修房屋的所有工作。雖然這是一個卑微的工作,但是他卻認為自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同時也為將來成為一名卓越的建築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年之後,這個牛津大學建築學院的優秀畢業生,成為了全希臘最有名的建築設計師之一。當他回想畢業後的那段經曆時,他對公司的職員說:“如果修塔隻想往上砌磚,而忘記打牢基礎,總有一天塔會倒塌。人生規劃也是一樣,基本的知識、技能一定要好好掌握,我們要在大學裏努力學習,因為學習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礎。但是社會實踐的經驗不可能出現在建築係的教科書上,它隻會出現在你人生規劃的日程表裏,你需要在自己的生命藍圖上重重地畫上一筆。”
即使你是頂級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實踐經驗也永遠是你在學校裏及教科書上學習不到的。四、學識是人生規劃的基礎
在20世紀末,學曆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工作崗位、生活質量,甚至是命運,所以才會出現“千萬人闖獨木橋”的高考熱,因為考上大學意味著人生的高起點,甚至意味著將來良好的職業和幸福的生活。可是這一切卻漸漸開始改變,學曆不再成為唯一的衡量標準,企業用人也不再隻看學曆,人們更加注重學識、注重能力。所以,在規劃人生的時候要明確:學識第一,學位第二。因此,將學識的獲得納入人生的規劃中,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陳明是一位留美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找了一個多星期,結果好多家公司都不錄用他,因為盡管他的學曆很高,但是沒有實際的工作能力。陳明思來想去,決定收起學位證書,以一種“最低身份”再去求職。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員,這對他來說簡直是“殺雞用了宰牛刀”,但他仍幹得一絲不苟。有一次,陳明在輸入程序的時候發現了程序中的錯誤,他認真地改了過來。不久,老板就發現他修改錯誤程序這件事,老板知道能夠看出程序的錯誤,這可不是一般的程序輸入員能夠做到的。於是詢問陳明,這時陳明亮出自己的本科畢業證書。
於是,老板便給他換了個與本科畢業生對應的崗位。在這個崗位上他仍然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地工作,盡可能幫助公司解決問題,有些本來不是他的崗位要求的,但是隻要是他能夠做到的,他就當作本職工作認真地去做。這樣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時常能提出許多獨到的、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的本科大學生要高明。這時,陳明又亮出了碩士學位證書,於是老板又提升了他。又過了一段時間,老板仍然覺得他還是與別的碩士生不一樣,於是,就將陳明叫到辦公室“質詢”:“陳明,你工作也有一段時間了,可是我們總是覺得你的學識與學曆不相符,現在,希望你能夠說實話,因為我們不想浪費一個人才。”此時,陳明什麼話都沒有說,他拿出了博士學位證書。
此時,老板對他的技術水平已有了全麵的認識,看到了他的學位證書後便毫不猶豫地向總公司推薦他當總經理。
從陳明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擁有高學位的人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像陳明開始的時候一樣,即使拿著博士學位也找不到工作。可是隻要具備足夠的學識、一定的能力,好的工作自然而然就會找上門來。
在製定人生規劃時,要明確“學識第一,學位第二”的思想,隻有這樣才能在學習中不是僅僅局限於書本中的知識,而是真正地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提高自己的能力。
課後作業
為自己設計整個人生的規劃後,再設計出十年的規劃、五年的規劃和一年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