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妙用信息技術創造樂學好學情境(1 / 2)

妙用信息技術創造樂學好學情境

技術在線

作者:楊麗霞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可見,隨著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運用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來輔助數學教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教育教學的一種必然趨勢。

1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當小學生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時,他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在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圖像及聲音信息,創設學生樂學、愛學的學習情境,有利於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播放一段“豬八戒吃西瓜”的動畫故事:先把一西瓜平均分成4份,讓豬八戒取1份,但他不要,他覺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豬八戒還是不要;再把西瓜平均分成12份,這一次豬八戒開心地拿了3份。教師問:豬八戒現在為什麼這樣開心?……像這樣,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課題,就會使整個課堂頓時活躍,不僅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習新知提出了要思考的問題,從思想上吸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營造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2 運用信息技術,再現情境,突破重難點

應用多媒體及網絡輔助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能直觀生動展示圖形的變化,使“教”與“學”充滿生機,使學生學得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參與,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是本課的難點。用傳統的媒體很難揭示其中蘊含的規律,這是可以通過課件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幫助學生釋疑解難。在教學中,計算機的畫麵上出現了三個大小不同的圓,三個圓同時滾動一周,分別得到它們的周長;然後,分別用它們的直徑沿著各自的周長測量,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是不是所有的圓與直徑都有這樣的關係?再由計算機進行驗證。這時又同時出現3個大小不同的圓,同時滾動一周得出各自的周長,然後用尺分別量出周長,讓學生算一算周長與直徑的關係。通過兩次動畫演示,反複刺激,啟迪思維,學生很快知道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通過這樣動態演示,讓那些看似靜止的事物活動起來,化靜為動,解決了傳統教學難以處理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鮮明、充分、形象的視覺直觀印象,使學生獲得正確、清晰的概念,也為教師解決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和增強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3 運用信息技術,組織學生探究新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主張:“教育的首要目標在於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複前人做過的事情。”小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教師設計的過程和每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僅能形象逼真地再現知識的產生、形成的過程,同時能通過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去主動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