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創設如下情境:第一天,鼠媽媽做了四個餅,想要分給兩隻小老鼠,要使兩隻小老鼠得到的餅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學生齊答:“每人得兩個餅。”接著通過課件的演示,桌上的四個餅就分到兩隻小老鼠手裏,每人得到兩個餅。第二天,鼠媽媽做了兩個餅,想要分給兩隻小老鼠,要使兩隻小老鼠得到的餅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學生都能答出:“每隻小鼠得到一個。”通過課件的演示操作,桌上的餅都分到小老鼠的手裏,每人得到一個。第三天,鼠媽媽做了一個餅,想要分給兩隻小老鼠,要使兩隻小老鼠得到的餅一樣多,應該怎樣分呢?此時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鼠媽媽是怎樣分的嗎?”這時學生都把自己的想法搶著說出來。課件中鮮豔的色彩、生動逼真的畫麵、有趣的提問,勾起了學生心理上的“認知矛盾”,使他們產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要,形成意向。
4 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習融入生活,擴大學生的知識麵
新課程標準指出:“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具有模擬性,而且可生動直觀地展示原來無法直接展示的東西。一個好的課件,其窗口所承載的聲、像、圖、文信息是一種藝術美,會有極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在美的氛圍中,情緒高漲地學習,生動、活潑、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運用多媒體播出美妙的音樂,同時動畫式介紹人體中許多有趣的比: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的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高度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胸圍長度的比大約是2:1;腳長與身高長度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什麼用處呢?假如你是偵探,隻要發現了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大約身高;如果你到商店去買襪子,隻要將襪底在你的拳頭上繞上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符合你穿。通過這一演示,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不僅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知識,也使他們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要用到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5 結語
信息技術是現代教育媒體和教學設計的物質基礎,是傳遞信息、使知識內化、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它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使教育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適應終身教育的需要,符合個性教育的方向。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知識經濟日趨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巨大威力。
總之,把信息技術引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為教學提供更多的方便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變得樂學、好學,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趙慧茹.激發合作增強: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2011(3).
[2]王東海.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中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9(S3).
[3]楊菊玲.挖潛尋源推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整合[J].甘肅教育,2008(19):52.
[4]龍錦蘭.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探究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0(1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