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影響(1 / 2)

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影響

校長論壇

作者:葛安貴

小學科學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自然知識,其教學質量的好壞對小學生實踐的質量和基礎實驗技能的提高有重大影響。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小學生對小學科學課程的需求,教師必須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小學教育。如今,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已經發展成為不可抵擋的潮流。由於多媒體技術自身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借助其優勢進行教學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把複雜和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簡單和直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現在小學科學教師也主動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揭開自然的奧秘。

1 小學科學課和多媒體教學的含義分析

小學科學是一門啟蒙性學科,具有科學性極強的特點。它主要培養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學生原本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與人溝通,並初步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教材在提供豐富的科學信息時,配有大量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化。而多媒體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能使教學效果變得更加直觀生動。因此,教師廣泛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那麼什麼是多媒體教學呢?其含義主要是指依托於多媒體技術,把它作為傳遞信息的良好工具,再結合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知識,並利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中來。由此得知,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教師隻有充分而又合理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小學科學課堂的影響分析

2.1 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思去構思。小學生正處於思維敏感時期,很容易對新鮮的事物產生好奇感。科學教師可以借助這一點,利用多媒體技術,根據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的精神要求,選用恰當的信息技術輔助手段進行教學,播放適合小學生特點的圖片或者視頻,再配上適當的音樂,刺激小學生的各個器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比如在上青島版“地震”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最新的關於地震的視頻,讓學生有種親自體驗地震的感覺,直觀看到地震時房屋倒塌、樹木被連根拔起等畫麵,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看到這樣的畫麵一定有很多想法,或許是擔憂的,或許是震驚的,或者是難過的。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直接問學生是否知道地震產生的原因。這樣就自然切入新課,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教師引導學生繼續進行探究:地震和地殼運動的相關聯性。

在這裏要強調教學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所選用的視頻資料不能播放血腥的場麵,以免過度衝擊小學生的心靈和感情堤壩。此外,教師在教完地震時,還可以增加如何在地震中逃生的常識性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麵。如果單憑教師語言描述地震,是無法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這樣的課堂就達到了教學的三維目標。

2.2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科學課程重在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科學概念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學習,學會分析問題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來講,多媒體的優勢顯而易見。比如在教“果實是怎樣形成的”這一課時,教師首先播放一些水蜜桃的圖片,然後順勢問學生:你們知道水蜜桃是怎麼樣形成的嗎?繼續播放一些水蜜桃形成的動畫,介紹關於果實形成的相關知識,以及雌蕊和雄蕊的構造,蜜蜂如何送花粉等一係列水蜜桃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學生對水蜜桃形成的過程難免有疑惑的地方,此時教師隻需點撥,讓學生主動思考,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