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整合的思考(2 / 2)

4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展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

我國的音樂文化輝煌燦爛,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文化。音樂教師應讓學生對這些獨特的民族文化有個全麵深刻的了解,尤其是民族舞蹈對小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這是進行教學的最好切入點。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展示視頻作品,刺激學生的各種神經,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教會學生聽其音、賞其畫、達其意,全方麵地欣賞音樂作品,感受音樂本身的內涵,使音樂富有活力和朝氣,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

如在進行《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教學時,筆者從網站上下載很多彝族的舞蹈、歌曲和樂器,提醒學生全麵了解有關彝族的音樂文化。通過網頁形式的介紹和視頻欣賞,使學生感悟到彝族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全麵理解了彝族音樂與其他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和區別,從而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也增強了學生對彝族音樂和舞蹈的感悟能力,綜合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素養。

再如,在進行《茉莉花》的教學時,筆者買來幾朵真實的茉莉花,分發給每個學習小組。上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茉莉花的視頻歌曲以及圖片,通過這些直觀素材的再現,把音樂的內容形象化。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不同版本的素材特點,讓學生感悟《茉莉花》的創作背景及表達的深刻含義。學生在課前查閱、課上欣賞、小組討論的基礎上,了解了我國的《茉莉花》是一首民間歌曲,是一首民間小調,我國有多個地區多個版本的《茉莉花》,表現的手法也不盡相同。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了解了很多版本的《茉莉花》,通過視頻的刺激和教師的講解,深刻理解了音樂的文化內涵,提高了音樂感悟能力。

5 利用教育技術資源進行作品欣賞,提高學生的鑒賞和創作力

器樂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藝術實踐,對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發展學生對於音樂的多種愛好,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音樂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和學生在課前利用教材和網絡資源進行器樂訓練的課題選擇,豐富學習內容,彰顯學生個性。之後,教師利用多媒體把相關樂器的節奏創編和演奏進行展播,讓學生欣賞。學生在欣賞時,體驗我國樂器種類的多樣性,感悟音樂作品和器樂的風格,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創新素養。

6 科學整合音樂教學資源,實現音樂教學最優化

音樂教學不僅僅是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作品,或者是利用錄音機播放教材上的音樂,而是要科學選擇教育技術手段,整合教學資源,實現音樂教學的最優化,對學生進行音樂理論學習的指導,使學生愛上音樂教學,愛上音樂創作,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理論積澱,能進行簡單的音樂創作的小藝人。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實現從“學會音樂”到“會學音樂”的轉變。教師應具有靈活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科學整合教學資源,選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地學習氛圍中,感受我國音樂的內在美,享受音樂的真實美,在實踐中體驗創作美、表現美的樂趣,全麵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霞.創設音樂情境,感受音樂之美[J].學周刊,2013(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