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曆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信息化教學
作者:郭娟
曆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樹立教學重在過程的概念,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讓曆史課堂生動起來活起來,以調動學生學習曆史的積極性。以前的曆史課教學中,常用講授法上課,把曆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來龍去脈,曆史人物的生平、朝代及評價等係統連貫地灌輸給學生,隻要學生掌握記住這些東西就認為把曆史課學好了,大功告成。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以及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已廣泛走進校園,多媒體在曆史教學中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課堂教學過程更加優化,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氛圍。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在與曆史課教學整合過程中體現了它的應用價值。
1 傳統曆史課教學的現狀
在以前的初中曆史教學中,無論老教師還是年輕教師,都習慣於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一本書、一張嘴講曆史,用“灌輸”的教學方法講曆史,然後再提問。教師隻注重書本中知識點的講授,就事論事地講解曆史問題,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的任務則是被動地把教師灌輸的知識聽清記牢,做好筆記。但是,課堂上少了情感的交流,沒了心靈的溝通,圈點勾畫不再是心靈的交融。學生就像學習的機器,在枯燥、呆板、陳舊的教學環境中聽、記、寫、背,一張張本該青春稚嫩的臉上變得神情茫然,一雙雙本該閃爍智慧光芒的眸子暗淡無光。學生處於學習的被動狀態,漸漸對學習沒有了興趣,厭惡學習,甚至逃學、退學。
2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曆史教學的效率,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
多媒體技術是將文本、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信息媒體集成在一起,利用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的一種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具有較好的形象性、直觀性,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發展學生發散思維等優點。在曆史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能夠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差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曆史課堂教學質量,以更好地達到曆史教學的目的,完成教學任務。
3 多媒體具有多種感官刺激功能,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學生年齡較小,比較容易接受那些生動形象的曆史知識。因此,在初中曆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在教學中把課堂創造成一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能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這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達到教與學的最優化,將產生積極影響。:傳統的曆史課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在很多學生看來是一種幹巴巴的說教式教學。人物、事件、時間太多太久,沒有活生生的例子,與現實不接軌,知識空洞,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也很難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所講的內容上來,因而大大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就能克服這一點。多媒體教學利用生動形象的動畫、色彩豔麗的圖像、聲情並茂的影音資料、簡潔明了的文字說明,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精美的、充滿活力的課件,可以消除單純課本文字內容的單調、枯燥感覺,激發學生的興奮興趣和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學習曆史課的熱情。
例如,學習夏商西周的更迭時,製作出有關夏商西周的時間、人物、事件、戰爭等大事年表和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觀看後展開課堂討論:“夏商西周三代的滅亡有何相似之處?從中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示?”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曆史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正可以運用圖形、圖畫、聲音、動畫技術等多媒體課件,將複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用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出來,感官受到多種媒體刺激,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教學過程中就會產生主動積極的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