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嬰幼兒疾病防治篇(6)(2 / 3)

這是由於患腹瀉時,由於小腸黏膜有病變及消化酶的活力減低,使小腸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都發生障礙,在這種情況下,若繼續給以各種食物和飲料,會進一步增加消化道的負擔,使病情加重。特別是伴有嘔吐的小兒,給予食物後,不僅不能吸收,反而加重嘔吐,並通過嘔吐帶出部分電解質而加重脫水和酸中毒。因此,腹瀉後短期內禁食,可以使腸道得到相對休息,對治療胃腸病變有很大幫助。

禁食期間,可以通過靜脈或少量多次口服的方法給以必要的水分、電解質和葡萄糖,以保證機體的正常需要。

智力低下

(一)哪些疾病因素會導致幼兒智力低下遺傳代謝病、內分泌病及腦血管病,如苯丙酮酸尿症、楓糖尿症、精氨酸琥珀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維生素B6依賴症、腦炎狀核變性、腦白質營養不良、腦黃斑變性症、結節性腦硬化、高雪氏病、匹曼匹克病、半乳糖血症、黏多糖病、克汀病、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都可導致小兒智力低下。

(二)哪些先天因素會導致幼兒智力低下如先天畸形的頭小畸形、頭大畸形、腦積水、腦性癱瘓、顱內先天囊腫、腦血管瘤等,也可導致小兒智力低下。

營養不良

(一)幼兒營養不良有哪些表現

小兒營養正常表現在身高、體重增長正常,皮膚粉紅色而且豐滿,肌肉結實有彈性,神經精神發育正常,各器官的功能正常,小兒活潑愉快,反應能力很好,食欲好,睡眠安靜。

營養不良的小兒體重增加緩慢,或者不增加,甚至可減輕,按病情的輕重,體重一般可比正常同齡兒輕15%~40%,甚至更多。皮下脂肪減少,如不能維持正常代謝最低需要的蛋白質、熱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就會妨礙小兒腦與器官的生長發育。

(二)什麼是Ⅰ度營養不良

Ⅰ度營養不良。患兒體重比正常平均體重輕15%~20%,腹部及軀幹部皮下脂肪薄,皮膚顏色正常或稍蒼白,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小於0.8厘米,肌肉不堅實,其他無改變。

(三)什麼是Ⅱ度營養不良

Ⅱ度營養不良。患兒體重比正常平均體重輕25%~40%,身高低於正常值;腹部皮下脂肪層幾乎完全消失,胸、背、腰部、上下肢、臀部皮下脂肪少甚至消失,麵部皮下脂肪也少;皮膚蒼白且幹燥、鬆弛而沒有彈性;原來已經學會站和會走路的嬰幼兒變成不能站立和行走;愛哭,哭聲無力;煩躁,對周圍環境無興趣;食欲減低,對食物耐受性差,常易腹瀉;運動功能發育遲緩;體溫不規則,睡眠不安;免疫力降低,易患各種感染性疾病及佝僂病;可有貧血及其他維生素缺乏症的表現;可略伴有體力不足,有的智力可能低於正常兒。

(四)什麼是Ⅲ度營養不良

Ⅲ度營養不良。患兒體重比正常平均體重輕40%以上,身高也低於正常值;發育遲緩,骨齡低,明顯消瘦,最後臀部及麵部皮下脂肪也消失,額部有皺紋,頜骨及顴骨突出,頦部變成長形,外貌像老人;皮膚蒼白,完全失去彈性,個別部位皮膚可有脫屑、色素沉著、紫癜、褥瘡或營養不良性潰瘍;肌肉萎縮形成“皮包骨”;體溫低於正常,心音低鈍,精神不穩定,食欲低下或消失;對食物耐受力和免疫力更低,可引起胃腸道形態和功能紊亂,可有嘔吐、腹瀉、吸收不良和胃黏膜萎縮,導致各種營養缺乏,形成惡性循環。患兒極易患佝僂病及各種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結核及各種傳染病,感染時常伴有食欲減退、嘔吐、腹瀉等症狀,使病兒的營養補充困難,又可導致營養不良加重;可並發貧血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症。

如何預防佝僂病

預防小兒患佝僂病,應從胎兒時期開始,即母親在妊娠期間要注意飲食,多在戶外曬太陽,在妊娠的最後3個月,最好每天服濃魚肝油400單位。嬰兒出生後,最好堅持母乳喂養,出生2~3周後每天給濃魚肝油400單位,早產兒、雙生兒須加倍;適當給予鈣劑,每日0.5克,就可以預防佝僂病的發生。新生兒滿月後,即可抱至戶外接觸陽光,3個月後即使冬季,天氣好時也可抱出曬太陽,可使嬰兒皮下膽固醇得到紫外線照射而產生維生素D.人工喂養的小兒,如有牛奶喂養,最好用加入維生素D的強化牛奶,一般1000毫升牛奶中有維生素D400單位,可不必再給嬰兒另外添加維生素D製劑。要注意小兒的清潔衛生,要及時添加輔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