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性格培養篇(1)(2 / 3)

3.給孩子一個安靜整潔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書桌上除了文具和書籍外,不應擺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抽屜櫃子最好上鎖,免得孩子隨時可能打開,分散注意力;書桌前方除了張貼與學習有關的物品如地圖、公式表、拚音表格以外,其他能夠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最好不要張貼。尤其是女孩子的書桌上不能放置鏡子,這會使她們有時間顧影“自憐”或“自美”。

4.注意力訓練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特點。

孩子的注意力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是不同的,就是同一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也不相同。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短,取決於孩子的年齡、性格以及其他個性特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應該從其幼小的時候就開始。當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他限定好完成時間,並且幫助他排除外界的幹擾。遇到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要讓他深入思考。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穩定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5~10歲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20分鍾左右;10~12歲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25分鍾左右;1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半小時以上。可見,如果讓一個10歲的孩子坐在那裏60分鍾,去專注地完成作業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給孩子合理地安排時間,幫助孩子在適當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

5.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就是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從環境中獲得不同感覺通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的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製、聯係、統一),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

人本身的反應是一個新的回饋刺激,向大腦提供有關人行為的信息,幫助人們做出更有效的行為反應。借著這種持續不斷的感覺統合過程,大腦的分工愈來愈精細,功能愈來愈好,個人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也就愈來愈強。

6.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專注做一件事。

有一個“布裏丹驢子”的故事,講一頭毛驢站在兩堆幹草之間猶豫不決。這兩堆草的大小相同,與毛驢的距離也一樣。毛驢想吃這堆,又丟不下那堆;想吃那堆,又舍不得這一堆,結果,它活活地餓死在兩堆草的中間。

孩子接受外界事物的過程也是這樣,許多有趣的事物都在向他招手,所以必須教會孩子把精力專注到一件事情上去。沒有專注,他就無法深刻地了解某一問題,也就沒法集中自己的智慧。

有不少孩子興趣廣泛,喜歡同時幹許多事情,還說那樣效率才高。其實,那隻能使他們的注意力分散。如果一邊寫作業,一邊看足球比賽,自以為是兩不耽誤,其實,這樣作業寫不好,比賽也看不痛快。

中國古代有個人讓仆人舉著燈,他自己寫信。寫著寫著,仆人手酸了,燈的高度就一點一點地降了下來,於是他隔一會兒,就讓仆人舉高一點。這樣就分心了,結果造成了錯誤。他的信寄出後,收信人從信中讀到“舉燭”兩個字的時候,怎麼也弄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因為它與這封信毫無關係!原來,他把吩咐仆人的話也寫在信中了。

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專注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對於家庭作業,父母要幫助他們安排一下,做功課期間不能做其他任何事,做完後可以讓孩子休息一會兒,不要讓孩子太疲勞。有些父母覺得孩子不專注,可是不采取任何行動,隻是嘮叨個沒完,不停地催促,這樣隻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7.對孩子講話不要總是重複。

有些父母對孩子做事不放心,一件事總是反複講幾遍,這樣孩子就習慣於一件事反複聽好幾遍。當老師隻講一遍的時候,由於孩子不能集中精力,漫不經心地聽課,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講的內容,自然也就談不上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因此,父母對孩子交待事情隻講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方法。

8.訓練孩子善“聽”的能力。

聽是孩子獲取信息、知識的主要途徑,所以,“會聽”對孩子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校的老師多數是以講解的形式讓孩子獲得知識的。父母可以通過“聽”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聽音樂、聽小說,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聽到的內容,從而培養他專心聽講的好習慣。

9.對於孩子保持注意力的行為要加以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