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國王,決定出一道題,考考他的大臣們,以便選拔出勇敢的人擔任朝中要職。
國王把大臣們領到一扇奇大無比的門前說:“這是我國最大的門,也是最重的門,請問,你們當中誰能把它打開呀?”大臣們都知道,這扇門過去從來都沒有打開過,所以,他們認為這門肯定是打不開的。於是,一些大臣望著門不住地搖頭;另一些人則裝腔作勢地走上前去看一陣,但是並沒有動手,因為他們不想當著國王的麵出醜;還有一些大臣心想國王或許另有用意,所以,最好是靜觀其變,讓別人去出頭,自己見風使舵。
這時一位年輕的大臣走向大門,隻見他雙手用力向大門推去,門被打開了。
原來這扇門本來就是虛掩著的,沒有鎖也沒有插栓,而且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重,任何人都能輕易地推開它。這個年輕的大臣最終得到了國王的獎賞,並被委以重要的職務。
推開一扇門並不難,隻要你勇敢一點。可是,生活中許多家長為了保護孩子,對孩子的種種行為進行約束,這個不能碰,危險;那個不幹淨,不能摸;山不能爬,滾下來怎麼辦;水不能遊,淹死怎麼辦。這樣給孩子定下各種各樣的“清規戒律”,結果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小,怕黑、怕蟲子,不敢單獨外出,越來越缺乏嚐試的勇氣。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些“規矩”恰恰使孩子變得平庸,剝奪了能夠使他們變得勇敢的機會。
歌德曾經說過:“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失去了全部。”國際夏令營的輔導員發現,美國孩子的膽子特別大,他們不怕天黑,不怕單獨外出,不怕山高水急,更不怕昆蟲野獸。一般比較有主意,敢想敢闖,不需要家長的陪伴,也從來沒有出過什麼險情。這方麵,其他國家的孩子就明顯不如美國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經過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美國家庭重視對孩子認識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教育,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並注重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及在各種環境中的自我保護能力。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1.勇敢訓練從幼兒開始。
很多美國孩子,從一生下來就獨居一室。到了三四歲,孩子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長就給他買一盞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著,以驅逐孩子對黑夜的恐懼。
2.讓孩子接受勇敢鍛煉。
傑米斯帶著3歲的兒子到10公裏外的鄉下看望父母。誰知在回來時,錯過了最後一趟進城的班車。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可是傑米斯卻帶著兒子步行回城。他讓兒子自己走一段,然後他再背兒子一段,就這樣摸黑回家。為什麼要這樣做?傑米斯回答說:“為了使兒子從小熟悉黑暗並能吃一點苦,因為隻有這樣兒子才能成長為勇敢的男子漢。”
3.教孩子使用各種工具。
父母告訴孩子各種各樣工具的性能、用途,讓孩子掌握操作要領,並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五六歲的時候,就教他們使用煤氣灶、電爐和洗衣機。家裏無論什麼東西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勵孩子大膽嚐試自己修理。
4.教孩子適應各種環境。
斑柏拉夫婦假日裏常帶著9歲的兒子與6歲的女兒到山區旅遊。每次遇到河流時,就叫兒子觀察水勢,尋找最淺、水流較緩的涉水點,然後由父母決定是否可行。如果選擇不當,就講明道理,並教孩子怎樣識別水深及流速。在涉水時,鼓勵孩子自己去體驗。上山時,他們從來不乘坐纜車,而由孩子選擇登山路線。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讓孩子判斷有無危險,決定是否攀登,並詢問孩子該怎樣保證安全。經過多次跋山涉水的實踐,孩子自然就不怕高山急水,也敢於冒險了。
5.進行自我保護訓練。
建築設計師柏瑞伍有一個11歲的女兒和一個8歲的兒子。他每次帶姐弟倆上街時,都會隨時隨地教給他們交通規則和注意事項,說明怎樣走會有危險,怎樣才安全。美國的許多家長還叮囑孩子必須記住的電話號碼,如:父母手機號碼、警察局電話、消防電話、醫院電話等。
美國的家長認為隻有教給孩子足夠的安全保障知識,教會他們出現危險時的處理辦法,才能有助於孩子去探索、去冒險。從下麵的故事中,或許能夠看到美國家庭教育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的:
小格裏麗光著腳丫子,一會兒在草地裏打個滾,一會兒在石子路上蹦蹦跳跳,一會兒在大人間穿梭遊走,嘴裏還不停地唱著僅有她自己才能聽懂的兒歌。
突然,小格裏麗跑到一個鋪有地毯的三級高的台階上去了。這要是摔下來了,可不是鬧著玩的。女傭琳達立即走向前,想把她抱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