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達,別管她,讓她自己走下來。你隻需遠遠地看著就行了。”小格裏麗的媽媽思切特夫人說。
琳達隻得站住了。
突然,“啪嗒”一聲,小格裏麗從台階上滾了下來,摔了個四腳朝天。小格裏麗哇哇地哭起來。糟糕,她果然摔著了!
琳達感覺空氣都要凝固了,稍一愣神後,就想跑過去,這時卻被思切特夫人叫住了:
“琳達,你就在原地,不要過去。我敢保證,她哪兒都沒摔壞。”
琳達趕緊說:“對不起,思切特夫人,這都怪我看護不周。”
“你不用太擔心。這地毯很柔軟,而且,她倒下的姿勢也很緩慢,應該沒事的。”思切特先生也說道,“我相信,她自己可以起來!你不用幫她,格裏麗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琳達遲疑著,以為自己聽錯了。但是,思切特先生喝了一口咖啡後,又輕鬆地對她說道:“看我的,”他回過頭去對女兒說,“格裏麗,親愛的,你沒事吧?”
但格裏麗回應的仍然是哇哇的哭聲。
思切特攤了攤手,思切特夫人則說道:“我們不要管她。來,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她接著又對琳達叮囑道:“相信我,她隻是在撒嬌。我敢保證,過不了幾分鍾,她就會爬起來。”
於是,他們繼續對格裏麗的摔跤“視而不見”。
說來也奇怪,小格裏麗躺在原地,哇哇的大哭慢慢地轉變成了嚶嚶的哼唧。她朝四周張望了一會兒,看見確實沒有人理她,便連哼唧的聲音都漸漸地沒有了。幾分鍾後,她爬了起來,晃悠悠地走到了湖邊那片小白沙灘上,一邊咯嘰咯嘰地踩著那些被太陽曬透了的沙子,一邊繼續唱起了她的兒歌。
這小家夥好像完全忘記了自己剛才的“痛苦經曆”,雖然她的小手已經摔紅了一大塊!
就這樣,整個下午,小格裏麗連著摔了好幾回,後來都勇敢地自己爬了起來。全家沒有任何一個人上前去安慰她,而且,格裏麗任何一次摔倒後的哭聲都絲毫打擾不了這家人娛樂的興趣。他們自得其樂地喝著咖啡,談笑著一些有趣的事情。
大人們的“麻木”造成的結果就是:格裏麗在最後一次摔倒時,甚至根本沒哭,就立即爬了起來,繼續唱她的兒歌。沒有摔打,哪來的勇氣。反觀我國一些父母的做法,如果他們看到孩子摔倒,肯定會一個箭步上前,然後,立即抱起哭泣的孩子,用手打著台階說:“都怪這個該死的台階,把我們的寶寶摔哭了。”這樣,孩子永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摔倒,就不能防範下一次的摔跤,這樣每一次的疼痛會讓孩子對摔跤感覺恐懼,時間長了,孩子遇到台階便不敢邁步。這樣的教育,能培養出勇敢的孩子嗎?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勇敢的品質呢?
1.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同時盡量地給予孩子關心和愛,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父母應做孩子的榜樣,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麵前流露出膽小怕事的情緒。
2.讓孩子成為自立自強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自己去闖世界,讓孩子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在自由的空間裏,讓孩子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藍天。不要過多地保護和幹涉,讓孩子自己在失敗中曆練他們的勇氣。
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對父母過分依賴,孩子隻有軟弱性,養成不了勇敢的品質。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克服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而不是無條件地嗬護。因環境影響而造成孩子膽怯、怕事的,應積極為孩子提供與外界交往的機會。如帶孩子外出作客,帶孩子到軍營去觀看解放軍叔叔訓練的場麵;幫助孩子認識不同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機會接觸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鼓勵孩子主動與同伴交往,和他們一起遊戲等。
3.適當地讓孩子吃點苦。現在大多數的孩子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得到太多的物質享受,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苦。鼓勵孩子多參加體育競賽,讓他們體會到挫折,體會到訓練時的艱辛;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或者帶孩子去農村做一些農活。以此培養孩子良好的意誌,孩子才會變得勇敢。
4.在教育上,不能把孩子們當作“大人”,不能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做超出其能力範圍的事。如適當地讓孩子幫助買一些零碎的東西,或到鄰居家裏借東西,也是培養孩子勇敢精神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