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是為孩子的未來進行的重要投資,也是為孩子的成才打基礎。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對比觀察法。比較的同時也是一個鑒別的過程,隻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比如,讓孩子觀察其他孩子的繪畫作品,並同自己的作品進行反複的比較,肯定自己好的方麵,同時發現並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
2反複觀察法。對於某一動作、行為或現象可讓孩子重複觀察,這種方法可以強化孩子大腦皮層形成暫時性的聯係,並能使各個暫時性聯係之間相互貫通,逐步形成動作的連貫一致。反複觀察能形成孩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並掌握複雜的各個環節。
3順序觀察法。事物的發生一般都有一個先後順序,如植物的生長是先生根,然後發芽,最後開花結果。讓孩子認識事物發展的全部過程,建立一個完整的概念,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按順序觀察的好習慣。
4重點觀察法。在事物完整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有一個環節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長是其從生到死過程中的最主要的環節,這個環節是孩子重點觀察的對象。這些訓練對培養孩子抓住主要問題、抓住中心環節、掌握大局都有好處。
5定位觀察法。讓孩子通過定位觀察來培養興趣,如引導孩子讀書,家長可以給孩子做示範,讓孩子從正麵反複觀察,還可以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種方法能引導孩子對讀書產生更大的興趣。在培養孩子觀察方法的同時,還應引導孩子在觀察中積極思考,把觀察過程和思考結合起來。
二、分階段確定培養方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十幾歲的時候曾經到一所寺院去遊玩,他的目光被一幅壁畫吸引住了。回家以後,他將畫麵摹了下來,結果這幅畫不僅物象的輪廓比例與原畫一樣,而且連細節點綴也酷似原作,色彩的明暗極其逼真。達·芬奇非凡的觀察能力讓很多人驚奇不已。
家長要動員孩子充分利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廣泛地收集信息,豐富大腦,為自己思維等綜合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明確以下幾個階段:
1捕捉階段。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對所看到的東西、所到的地方熟視無睹,毫無察覺,在頭腦中沒有留下什麼印象。這主要是由於家長沒有對孩子提出這方麵的要求。而沒有觀察能力或觀察習慣的孩子寫作文時,就隻會信筆胡諂,毫無事實根據,空洞無物。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借助於家長有意識的教育,讓孩子在頭腦裏建立一個“捕捉機構”,學會並且習慣於觀察。
2感受階段。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位美術教師讓同學們欣賞徐悲鴻畫的馬,有的同學讚歎不已:“這匹馬畫得真像”,“這匹馬向我這裏跑來了”。可有的同學默不作聲,他們在細致觀察飛馬奔騰的姿態和昂揚的鬥誌,並從中體會到了這匹馬的豪放、剛毅。美術課後,喧鬧的同學隻有新鮮感,除此之外無任何印象;而沉默者卻能大體描摹出馬的神態。
家長要指導孩子在有意觀察前做好觀察準備,創設外界環境和條件,製訂觀察目標和計劃,學習觀察方法。對無意觀察要臨時開動腦筋,對所觀察的事物要仔細品味,或由外到內,或由整體到部分,或由現象到本質。總之無論有意觀察還是無意觀察,均應對觀察中所獲得的事物的“印象”在頭腦中進行加工,並通過個體的感受,用頭腦“記錄”下來,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素材”。感受是理解的前提,隻要孩子對觀察到的東西認真地去感受,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3儲存階段。
要教會孩子分期分批地把在觀察中所獲得的大量信息儲存起來,以備後用。儲存的辦法可分為:
(1)分類法
讓孩子學會把觀察到的東西,按對象分學科、分種類、分項目進行整理加工。如讓孩子按語文科、數學科、英語科分學科“儲存”。有了素材積累,使用時就能信手拈來。
(2)列表法
對觀察中覺得價值較高的,並在觀察中獲得了係統、明確的印象的事和物,可讓孩子按係列列表記錄到有關的筆記本中去,作為一種永久性的記憶庫存。
(3)重點、難點法
孩子在觀察到事物時要有重點地選擇。對於觀察中的疑難問題,應記錄在案,可以日後請教他人,或自己查閱典籍。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並養成觀察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