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智力訓練篇(2)(1 / 3)

一、鼓勵思考,從孩子抓起

獨立思考與創造精神是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家長應該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就應當創造條件讓孩子盡情地畫:為孩子買些繪畫用的鉛筆、蠟筆等,並在作畫的過程給予必要的指導;孩子喜歡拆自己的玩具,這是出於他的好奇心,要鼓勵他從中探索奧妙所在;孩子喜歡玩水,要啟發他了解水的來源、用途和對人類的重要性。總之,孩子對任何陌生的東西都充滿了好奇。從不知道到知道,從孤立看問題到能把事物聯係起來,這都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大膽探索。如果將孩子培養成為人雲亦雲、不動腦筋、幹什麼都隻會照葫蘆畫瓢的人,那就是失敗的教育。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因此,要想讓孩子在將來的學業和事業上有所建樹,就必須鼓勵和培養孩子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的習慣。

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思考好比播種,行動好比耕耘,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隻有善於獨立思考的孩子才能真正品嚐到豐收的成果,體味到成功的快樂。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他還說:“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認清世界,體味人生,思考自己的未來。

有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從來就沒有考慮什麼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和處理的,長此以往會扼殺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父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為孩子創造一個思考的條件。

這對孩子形成獨立的個性,培養創新意識十分重要。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太小、需要家長照顧,而把他看成是家長的附屬品,事事都要受家長的支配。孩子也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應該允許他有自己的空間。比如:允許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存在,給孩子一塊由他自主“擺攤”的地盤;接受孩子的合理建議;相信孩子們的每一次保證等。父母不妨與孩子一起逛博物館、動物園、科技館;和孩子一起閱讀或看電視,然後問孩子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要保持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地位平等,遇事互相探討、共同商量,讓孩子在平等的氣氛中長大。沒有拘束和壓力,孩子才能有開放的思維、愉悅的心境,才會不時閃爍出創造性思維的光芒。

有句話說:“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子女。”因此,在家長努力啟發孩子創造力時,不要忘了同時培養自己的創造力,這樣家長才能成為能欣賞創造力,並能與孩子的創造力互動。家長不應該在孩子與孩子間製造競爭壓力,也不必為了培育孩子的創造力而將家庭生活弄得緊張而沉重。真正成功的創造力培養者,是能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像個摯友般地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舉止,知道何時給他掌聲,何時扶持他一把的人。

第二,讓孩子學會思考。

家長在與孩子相處與交談中,要以商量的口氣進行協商,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餘地,要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於已上學的孩子,可采用啟發的方法,誘導孩子逐步展開思考。當孩子在想問題時,家長不要太心急,應該留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尤其不要輕易告訴其答案。孩子答錯了,可用提高性的問題幫助他們思考,啟發他們自己去發現和糾正錯誤。

第三,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說明了學習與思考的關係,並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創造出偉大成就的人,如居裏夫人、愛迪生、達爾文等,都是從幼年時期就有相當強烈的好奇心。當孩子頭腦中有疑問時,他們便開始一連串地問為什麼,父母如果能夠正確引導,孩子的求知欲必定會越來越旺盛,因為好奇是行動的動力。

曾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銅獎及亞太數學奧林匹克銀獎的林英豪同學,從小就得到了許多思考能力的訓練機會。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經常問個不停,他的父母常針對他的提問,教他一些常識,並且從日常生活中搜集教材,通過巧妙安排,培養他的思考能力。通常林英豪有疑問時,他的父母都先要求他想一想,而不是馬上給他答案。偶爾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稍一提示,他便想通了;如果真沒辦法,父母再告訴他答案。家長不妨經常提出些問題讓孩子去解決,讓他們從中多思考、多探索,尋求多種途徑和方法開拓思路,由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中,找出最佳答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