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智力訓練篇(2)(2 / 3)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給予他思考的機會。如果不能確定,那就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爭取把孩子培養成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許多孩子在遇到疑難的問題的時候,總希望家長能夠給他一個答案。如果家長對孩子有問必答,雖然當時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孩子會逐漸養成依賴家長的習慣。如果孩子遇到問題時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這對於他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在俄羅斯家喻戶曉:

卓婭的學習成績很好,但某些功課她學得很吃力。有時候她做數學和物理功課要做到深夜,可是始終不讓舒拉幫助她。有很多次都是這樣:舒拉已在準備第二天的功課了,可是卓婭仍然趴在桌子上做當天的功課。

“你做什麼呢?”舒拉問。

“代數,算不出這道題。”

“來,我算給你看。”舒拉說。

“不用。我自己再想想。”

過了一個小時,卓婭仍然沒有算出來。舒拉生氣地說:“我睡覺去了!答案就放在這裏。”

卓婭連頭也不抬,繼續埋頭做題。舒拉遺憾地揮揮手,離開了。卓婭又做了很長時間,困了就用冷水洗臉,洗完後繼續做題。答案就在旁邊放著,伸手就可以拿到,可是卓婭連看也不看一眼。

第二天,卓婭的數學得了“優”,隻有舒拉知道這個“優”的代價是什麼。

聰明的家長在麵對孩子的問題時,會啟發孩子動用書本和資料等各種輔助工具,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經常這樣做,孩子的思維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實在無法獨立解決問題,家長可以做出示範,讓孩子學習思考的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觀察則是創造的開始。所以,教孩子記住十個問題,不如引導孩子自己思考一個問題。孩子能獨立思考並且提出問題,本身就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應該對孩子的這種做法給予肯定和表揚。

獨立思考意味著在思考問題時要具有新穎性、獨創性和積極主動性。獨立思考是科技發明、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培養孩子從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僅利於他們當前的學習,也為他們今後的成才打好了基礎。

三、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

創造精神是獨立思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創新精神,是指通過采用一種新方法來解決某一問題。創新精神是人類對未知領域進行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最為寶貴的品質。家長可以為孩子訂一些科普方麵的書報,培養孩子學習新知識、探索新問題的興趣。家長還可以訓練孩子在思考問題時開闊思路、獨辟新徑。比如,可以向孩子提出一個很普通的問題:樹上有十隻鳥,用槍打死了一隻,還剩幾隻?一般的答案是一隻也沒有了,鳥全嚇飛了。而擅長思考的孩子就可能會給出更多的答案,例如還剩一隻,死鳥掛在樹上;還剩九隻,它們是死鳥還未出巢的孩子……隻要有道理並且符合邏輯,家長對孩子超出常規的思維內容都應予以鼓勵。

如果說,是想象力給孩子的思維插上翅膀,讓他們在文學藝術領域暢飛的話,那麼數理邏輯則給孩子帶來了探索自然科學領域的無限樂趣。分析的頭腦、有條不紊的邏輯推理、大膽過人的謀略,都是邏輯思維的體現。因此,當我們說一個人成績卓越時,他的身上一定彙聚了這兩方麵的思維能力。

提高孩子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是提高孩子的競爭力的關鍵。孩子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能幫助他更多地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的實質,同時在思考中創造新的思路和解決辦法。

德國數學家高斯是近代數學的奠基者之一,在數學研究領域與阿基米德、牛頓、歐拉並列,有“數學王子”之稱。

高斯非常善於思考,這種良好的習慣在他小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高斯的父親是泥瓦廠的工頭,負責發薪水給工人。高斯3歲時,有一次當父親正要發薪水的時候,小高斯站了起來說:“爸爸,你弄錯了。”然後他說了另外一個數目。原來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裏跟著他爸爸計算該給誰多少工錢。重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這讓所有的人都驚得目瞪口呆。

小高斯10歲時,有一次他的數學老師讓他們全班解答一道習題:計算出“1+2+3+4……+100=?”的答案。要算出這麼長的算術題耗時不少,孩子們都想爭取第一個算出來,立刻在草稿紙上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