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學生在講述學習英語的經驗時,認為興趣是自己成功的關鍵:“剛到美國時,我們的學校裏沒有一個來自中國的學生。沒有人可以用中文和我一起溝通,我根本不知道老師和同學們在說些什麼,當時我的心裏很恐慌,隻好拚命拉著媽媽,不願意走進教室。後來,爸爸媽媽給我買了《迪斯尼百科全書》,我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每天都要讀上一段。這樣,結合周圍的語言環境,隻用了一個學期的工夫,我就基本掌握了溝通的技巧。”
很多家長覺得,如果要提高記憶力,就需要不斷地加以重複,但如果孩子本身缺乏興趣,重複記憶的效果並不會很好。研究表明,在剛開始記憶時,人的記憶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但興奮程度隨著重複次數的增加而逐步降低。按照這一規律,記憶時的重複次數在3次左右就可以了。
記憶力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事實上,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學者都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自己的記憶力。馬克思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堅持用一種自己不太熟悉的外語去背誦詩歌,借此來提高自己的記憶力;宋代詞人李清照采用與丈夫比賽競猜某典故出自某書的方式,在興趣盎然的娛樂中,鞏固了知識,增強了記憶。
這些名人記憶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除了天賦之外,興趣是至關重要的。莫紮特之所以隻聽一次演奏就能夠將樂譜記下來,關鍵在於他對於音樂的濃厚興趣。因此,家長隻有引導孩子學習和遵循正確的記憶規律,才能較好地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二、培養孩子掌握良好的記憶方法
記憶的方法因人而異,有的孩子擅長看,有的孩子擅長聽,有的孩子則擅長用嘴或手等等。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是混合型的記憶方法,而這種記憶方法效果最佳。有位實驗者曾經用以下三種方法讓三組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記憶10張畫的內容。
對第一組孩子,他隻告訴他們畫上畫了些什麼,但並不給他們看畫。第二組孩子正好相反,隻給他們看畫,可是不再給他們講每張畫畫了些什麼。對第三組孩子,不但給他們講畫的內容,而且還讓他們看那些畫。
過了一段時間,實驗者分別問這三組孩子記住了多少畫的內容。結果第一組記住的最少,隻有60%;第二組稍多,記住了70%;第三組記住最多,達到86%!
這說明,多種感官同時並用,記憶效果比隻用其中一種要好得多。因此,想要達到最好的記憶效果,應該幫助孩子把所有感官一齊調動起來。
明朝時有個人叫劉欽謨,一次他在大街上遇到大雨,因而躲到一家染衣店的賬房間避雨;閑著無事,他把賬簿仔仔細細翻了一遍。後來這家染衣店遇到火災,衣、物、賬本全部付於一炬。顧客索取衣物,掌櫃無法應付,店鋪裏亂成一團。這件事恰巧被劉欽謨看到了,他就向掌櫃要了一本空白賬簿,把衣、物、帳目絲毫不差地全部默寫出來,顧客得到了自己的衣物,一場糾紛由此平息。
日本飛鳥時代,製定了“十七條憲法”、確立天皇權力政治製度的聖德太子能同時傾聽並記住10個人的彙報,並能分別給予恰當的判斷和處理。拿破侖在指揮作戰中,不僅能準確地記住他的各個部隊的具體戰鬥位置,而且還能記住許多士兵的姓名。英國哲學家米爾,在不到10歲的時候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幾門外語。發掘世界著名的特洛伊遺跡的學者修裏曼,幼年時就能背誦古希臘詩人霍梅羅斯的長詩,成年以後,幾個月內便能學會一門外語。亞伯拉罕·林肯,他在43歲時,偶然遇見自己20年前參加“裏鷹戰役”時的指揮官,竟能立刻喊出他的名字,讓在場的官員們無不感到驚訝和欽佩。
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擁有超乎常人的記憶力,除了遵循記憶的規律之外,還在於他們掌握了正確的記憶方法。
家長要想成功地改進孩子的記憶能力,關鍵在於要加強記憶方法的訓練:
方法一:有的放矢,明確近期記憶目標
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目標。家長必須使孩子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要有一定目標,這是提高改進記憶能力的一個前提。確立記憶的目標,關鍵是要學會安排記憶進程,把長遠目標劃分成若幹不同的近期目標。當所有的近期目標都達到後,所追求的長遠目標也就實現了。
例如,一個小學生學習英語,倘若籠統地確立將來出國深造的目標,他會感到前途渺茫;如果確定不同時段的近期目標並加以完成,他就會感到信心十足,記憶力也隨之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