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沒有一個律師敢為這個案件作辯護,除了亞當斯和昆西。在法庭上,亞當斯為這些英國人做了有理有據的辯護,他的雄辯之才讓在場的所有人歎服不已,最終,陪審團宣判6名被告無罪,而其他兩名被告也隻是犯了過失殺人罪,獲得了假釋。
一、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引領孩子進入語言世界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媒介,是獲得知識、學習技能的基礎,也是孩子日後培養溝通能力的必要條件。語言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不是瞬息可成的。語言能力的強弱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語言學習應當被家長放到教育孩子的首要位置。如何引領孩子進入語言的世界?無疑,以輕鬆活潑的遊戲方式帶領他們學習,是最自然且有效的方法。跟孩子說話,跟他一起玩耍,一起閱讀,表現出你對他的愛,這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很多家長競相在孩子很小時就讓他們看識字卡、背誦古詩、學外語和做數學,期盼著培養出神童。然而,盡管兒童的“機械記憶”能力比成人要好,但如果家長隻注重培養孩子的機械記憶能力,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即使孩子擁有出類拔萃的“背書才能”,他們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喪失表麵上的智力優勢。所以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機械記憶以外的語言表達能力。
1.盡可能地和孩子交談。
在與他人對話中反應速度的快慢,往往標誌著一個人整體智力水平的高低。經常和孩子交談不但可以加強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展。
2.擴展交談內容。
家長和孩子就某一問題交談時,不妨把交談內容由淺入深地稍稍擴展一下。鼓勵孩子自己思考這一問題的全過程,如開始怎麼想,後來想法怎麼起了變化,以及為什麼做出改變等等。
3.不要限製交談內容。
有的家長在與孩子談話過程中總教導孩子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久而久之孩子會放棄說話的勇氣,關閉心靈之門。家長應傾聽孩子的任意表達,才能充分洞察孩子的內心世界。這也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4.耐心和尊重是有效的前提。
和孩子交談時,耐心和尊重極其重要,要耐心地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感情。請記住,不要讓交談演變成對孩子的教導甚至訓誡,更切忌對孩子大加斥責。
卞遷就是一個語言表達能力很強的孩子,而這都要歸功於他的父母從小對他的教導。
卞遷8個月就會叫“爸爸”、“媽媽”,10個月能說比較流利的句子,這都是他的父母早期智力開發和訓練的結果。父母從他剛學會走路開始,就用語言指令指導他完成簡單的任務。比如吃飯時讓他去請大人先入座。他剛會說話時,父母就訓練他說完整的句子,讓他背誦詩歌、童謠、繞口令,並且要求吐字清晰。每天晚上,父母還會要求他講述這一天的經曆,不準確的語言及時予以糾正。
卞遷兩歲時,就能夠主動幫客人帶路,眾多的交際機會也豐富了他的詞彙,成就了他後來的才華。
1994年日照市的“十佳少年”授獎儀式上,卞遷的即席演講贏得了全場觀眾的掌聲。他從母子情深、誌向理想、學習經曆和態度講到了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有理有據,顯露出他非凡的演講才能。
可見,學習語言對於孩子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隻有正確地運用語言,才能夠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與人交往是孩子學習語言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語言又能擴大孩子的社會交際範圍。
但是,很多家庭進行的早期教育往往缺乏係統性的計劃和持續性的教導,因此影響了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許多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的語言能力是隨環境自然發展的,因此錯過了早期開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機會。
著名教育學問家卡爾·威特很早就提出了“兒童潛能遞減法則”。卡爾·威特認為,兒童的潛能在剛出生時處於最佳狀態,這時如果給他們理想的教育,他就可能成為一個具備出色能力的人:而如果教育從5歲開始,即便是教育方式非常出色,那也隻能成為普通之才;而如果教育從10歲開始,就隻能是中庸之才。簡言之,開始教育的時間越晚,孩子的能力實現越少。
20世紀20年代,人們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附近的森林裏發現了兩個被狼哺育的女孩,其中大的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她們都是在出生半年後被狼叼走的。後來,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孤兒院,人們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們都不會說話,不會用手,也不會直立行走,隻能爬行。白天她們一動也不動,一到夜間就開始到處亂竄,像狼那樣嚎叫,她們幾乎沒有人的行為和習慣,卻有不完全的狼的習性。到孤兒院後,阿瑪拉第2個月時就可以發出“波、波”的聲音,訴說饑餓和口渴了。遺憾的是,回到人類社會不到1年,阿瑪拉就死了。而卡瑪拉在2年後才學會兩個單詞,7年時間也隻學會了45個單詞。卡瑪拉一直活到17歲,直到死時還沒有真正學會說話,智力也隻相當於4歲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