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智力訓練篇(4)(3 / 3)

早期教育的根本內容,在於家庭語言教育。近年來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庭環境,這其中包括家庭成員的文化修養以及家長對子女教育的興趣。文化素養較高的家長往往能夠得心應手地利用各種機會教育孩子,他們能夠在語言訓練的同時開發孩子的智力。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和興趣,隨時隨地、形式多樣地對其進行語言訓練,激發孩子的興趣。

另外,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家長還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文明的語言環境,不要讓汙穢的語言成為孩子學習的對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總是有意或無意地模仿家長的言行,所以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表率。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成長為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二、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方法——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家長對於孩子學習語言的引導和培養,往往是引領孩子進入學習語言大門的關鍵所在。如果家長能夠在孩子剛剛學習語言時就能善加引導並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孩子愛上語言交流,這樣有助於其在日後的人際交往中獲得好的成就。

其實,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多給孩子講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家長應當順應孩子的這種天性,利用講故事來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家長講故事時應盡量用普通話、用書麵語,讓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地適應規範化的語言。一則故事應當多次重複講,這樣有利於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加深孩子的印象。如果隻講一遍,孩子就不會有較深的印象,隻有通過多次重複,才能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表象。同時還可以因勢利導,讓孩子複述講過的故事,訓練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對孩子進行造句的訓練,也能夠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語言的學習需要多開口,才能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敏銳的語言感受力。時常對孩子進行造句訓練,就是一個好的方法。例如,家長可以讓孩子用媽媽、爸爸、鮮花、美麗等詞語造句,鼓勵他造出盡可能多的句子。這樣,一可以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二可以訓練他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三可以培養他的競爭意識。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美國前總統林肯為了鍛煉自己的口才,徒步30英裏,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論辯,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一邊模仿。在教堂裏,他聽到那些雲遊八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曾患有口吃病,但他沒被困難嚇倒。為了克服口吃,練就口才,他常常朗誦、慢讀課文;為了準確發音,他對著鏡子糾正嘴和舌根的部位,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我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演講家蕭楚女,更是靠平時的艱苦訓練,練就了非凡的口才。蕭楚女在重慶國立第二女子師範教書時,除了認真備課外,每天天剛亮就跑到學校後麵的山上,找一處僻靜的地方,把一麵鏡子掛在樹枝上,對著鏡子開始練演講,從鏡子中觀察自己的表情和動作。經過這樣的刻苦訓練,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講藝術,他的教學水平也很快提高了。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不僅有超群的數學才華,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辯才”。他從小就注意培養自己的口才,學習普通話,他還背誦唐詩四五百首,以此來鍛煉自己的“口舌”。

可見,學習語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和堅持不懈的態度是成功的關鍵。由於孩子天性好動,不能像成人那樣進行良好的自我約束。因此,家長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孩子愛上語言學習。

三、循循善誘——避免家長走入教育孩子語言學習的誤區

有個剛3歲的孩子,把“老師”說成“老西”,把“葡萄幹”說成“帕塔幹”,除了他的父母,誰也聽不懂他到底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