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智力訓練篇(5)(1 / 3)

原來,孩子的父親是一個外企的高級工程師,英語非常流利,孩子的母親又能夠說一口地道的日語。於是孩子一出生,爸爸就對他講英語,媽媽對他講日語,爺爺奶奶則對他說漢語。剛開始孩子的確掌握了一些外語,但時間一長,他經常會把英語、日語和漢語混合在一起,結果造成了發音的混亂。

由此可見,教導孩子學習語言,方法是相當重要的,家長應當在教導孩子學習語言之前,對教育的方法作深入的了解。

誤區一:不注意傾聽孩子的話

分析:促進兒童語言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傾聽”,因為孩子嚐試做出的任何表達和交流都是建立在家長肯傾聽——正確傾聽的基礎上的。當孩子急於表達時,家長拒絕或忽略的做法無疑會撲滅孩子的熱情。經常如此,其後果至少有二:一是阻礙了孩子交流的欲望,孩子很有可能以後變得不愛說話;二是孩子在聽別人講話時也學著家長那樣三心二意。

誤區二:搶孩子的話頭

分析:在孩子語言表達還不甚流暢的情況下,不少心急的家長總是不等孩子把話說完就搶先替孩子說。不管家長接下去的話是否能夠代表孩子的真實意圖,單就孩子的語言發展而言,一方麵,孩子在總被家長搶話頭後會懶於表達;另一方麵,孩子可能會習慣、依賴於家長接他的話頭,變得總說半句話。

誤區三:隻讓孩子當聽眾

分析:家長不停地對孩子講話的習慣多是在孩子嬰兒期養成的,如果將這一習慣延續到兒童期就欠妥當了。生活中常有家長能說會道,孩子卻沉默寡言,原因就在於家長從事實和心理層麵阻止了孩子的表達。明智的家長不應該光顧著自己說而隻讓孩子當聽眾,要和孩子一起說,讓孩子在聽與說中不斷轉換角色,這樣有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

誤區四:隻與孩子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分析:孩子喜歡說,其語言表達能力才能逐漸越來越好。而孩子喜歡說的基礎是他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如果家長隻對孩子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孩子提不起興趣,當然也就失去了語言訓練的機會。

語言表達能力是立身於社會的根本,想要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好的成就,出色的語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家長一定要著力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孩子適應未來的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孩子進步的階梯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愛讀書,但生活中真正懂得為孩子營造閱讀世界的家長卻並不多。在現實生活中,提起孩子的閱讀,很多家長常會在心中列出這樣一個等式:閱讀=看課外書=和學習無關=影響學習。這和家庭教育中常談的家長功利思想直接相關。許多家長讓孩子在學齡前讀書是為了認字,上學之後,孩子隻能看和學習相關的書,家長很少鼓勵孩子自主閱讀,即使讓孩子看書,最多也隻是看點“優秀作文”。不少孩子的閱讀興趣就這樣被父母的功利思想慢慢泯滅了。

世界經濟組織曾經進行了一次全球青少年閱讀能力的調查。報告指出,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基礎和最大的本錢。閱讀能力強的人比較容易找到工作,薪水也比較高。閱讀能力比學曆更能準確預測一個人在職場的發展。

一、為孩子營造一個閱讀世界

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閱讀的世界?父母要從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開始。對於孩子來說,能否在閱讀中汲取營養並樂在其中,非常重要。孩子會不會因為興趣而閱讀、喜不喜歡和別人討論讀過的書、逛書店和上圖書館的頻率高不高、重不重視閱讀,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閱讀習慣。而國際成人閱讀能力調查發現,中學畢業後,若是長期不閱讀,閱讀能力就會逐漸退化。

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是引導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源頭。家長應當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讀書,共同進步,並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為孩子將來參與社會競爭贏取一張最有價值的通行證。

幼年時曾急中生智破缸救人的宋代曆史學家司馬光,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神童”。這與其父母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是一位胸懷大誌的知識分子,他專心讀書,銳意進取,做學問認真,待人真誠。司馬光的母親聶氏,也是一位知書達理、才德兼備的女子。在嚴父慈母的影響和教育下,司馬光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司馬光六歲開始讀書。起初,他對所學的東西不能理解,背書也記不住,父親就告訴他:讀書不能死記硬背,還要勤於思考,弄懂意思,誦讀與理解並重。於是,他苦苦攻讀,努力弄清詩文的含義。他的學業進步了,對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第二年,他開始學習《左氏春秋》,更是書不離手,句不離口,剛聽完老師的課,他就能夠明白書的大意,便講給家裏的人聽。漸漸地,他像著了迷一樣,常常廢寢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