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的故事幾乎人人熟知,孟母為家長如何教導孩子樹立了榜樣。
孟子小的時候家住在離墳地很近的地方,孟子就經常和小朋友玩一些哭喪、埋人之類的遊戲。孟子的母親認為這種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就搬遷到一個集鎮上住下,結果孟子又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孟子的母親為了培養孩子讀書學習的習慣,又遷居到了一所學校附近,孟子因此受到良好的影響,逐漸變成勤奮學習、彬彬有禮的孩子。
這說明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向上的學習環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因素。在現代社會的競爭機製下,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三、學以致用,教會孩子正確的閱讀方法
清朝有一個讀書人,他講古書時,可以滔滔不絕,頭頭是道。可是,若讓他去處理世事時,他就顯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書,如獲至寶,把自己關在家裏讀了好幾天,自以為精通了兵法。這時,有一群土匪聚眾鬧事,他就招集了鄉兵前去平亂,並按兵書上所說的作戰示意圖行事,但在初次交鋒時,就被土匪擊潰,自己也險些被土匪抓走。
後來,他又得到了一部關於水利方麵的書,苦讀若幹天之後,又自以為精通水利知識了,就讓人按他的圖紙興修水利,可結果水卻從四麵八方的渠裏流進了村子,險些把村裏的人全都淹死。
這個故事聽起來讓人捧腹,但也讓人深思,它嘲諷了那些一切以書為法的讀書人,這些讀書人不知變通,不會將學與用相結合,以致於自己成了一個書呆子。
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能夠將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日常的生活當中。因此,學以致用,才是教育孩子讀書的意義所在,如果隻是誇誇其談,紙上談兵,那麼閱讀也就失去了意義。
家長在指導孩子讀書時,要注重教會孩子樹立正確的閱讀方法。隻有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孩子才能夠從閱讀中汲取更多的營養,獲得更多的知識。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他在燈下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是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他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到了自己手裏,應該怎樣寫,想完後再打開書細讀,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這樣一本原來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讀完了,不僅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讀書的效率,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其實不隻是華羅庚,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讀書習慣或方法,值得孩子學習。
學識淵博的宋代文豪蘇東坡就有一種“八麵受敵”的讀書法。他認為每讀一遍書,隻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的效果。也就是說,年輕人鑽研學問,每本書都要讀幾遍,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隻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個方麵。比如想探究曆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不要考慮其他方麵。要探究史事,或是典章製度,就換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然耗費時間,但學成以後,各方麵知識都經得起考驗。蘇東坡讀書運用的這種方法,曆來為古今學者所稱道。
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先生,也曾建立了三套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一是日積月累法。他學《說文解字》時,把540個部首分作一年來讀,每天隻讀兩個。他教學生學習這些部首時,隻要求他們每天記一個,兩年學完。他在43歲時開始學外文,用的也是這個方法:每天學一個生字,一年學365個字。這樣持之以恒,終於學會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說:“讀書常患‘走馬觀花’、‘狼吞虎咽’、‘囫圇吞棗’之症,隨讀隨忘。不切實際地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記憶。我的讀書方法總是以‘定量’、‘有恒’為主。”
二是古今中外法。徐老小時候讀過很多古書,後來又出國攻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極其淵博。他主張讀書麵要廣一些,古今中外的書都要讀。“把古今結合、中外結合變成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把它變成我的肉,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