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是相當嚴謹和規範化的,孩子因為年齡小,有時會因為能力有限無法獨立完成而喪失興趣,這時就需要家長給予正確的啟發和耐心的引導。
家長應努力轉變教育觀念,為孩子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探索活動中獲取廣泛的經驗,激發其探索的熱情及對科學知識的向往。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隻上過3個月的學。因為喜歡追根問底,愛迪生經常會向老師問一些看來莫名其妙的問題,比如二加二為什麼等於四?因此被當成是“低能兒”,被他的母親領回了家。
幸運的是,愛迪生有一個循循善誘的母親,她沒有放棄對愛迪生的培養。從那以後,他的母親就成了他的“家庭教師”。愛迪生在母親的指導下如饑似渴地學習人類優秀的科技知識。
在母親的啟發下,愛迪生10歲時開始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常常在家中的地窖裏按照帕克的教科書做實驗。出於對安全的擔心,母親最初對愛迪生的這一做法並不讚同,但愛迪生的堅持和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打動了母親,在母親的幫助和指引下,愛迪生走上了探索科學的道路。
“自古英才多貧賤,從來紈絝少偉男”。被尊為“炸藥之父”的諾貝爾,和愛迪生的童年經曆出奇地相似,在他的身後,也有一個擅於教導孩子的家庭。
諾貝爾1833年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是一位機械師。諾貝爾少年時,一場大火燒毀了家中的全部家當,生活因此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童年生活的艱難,養成了他孤僻內向的性格。
當時沒有人認為這樣一個體弱的孩子能有什麼成就,但在父親的支持和鼓勵下,諾貝爾性格中頑強勇敢的一麵得到了很好的挖掘。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從事炸藥的實驗和研究,他幾乎是在爆炸聲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諾貝爾8歲才開始上學,但隻讀了一年書。等到他15歲的時候,因為家庭經濟困難,開始在父親開辦的工廠中當助手,他在這段時期內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成為了他後來從事炸藥研究的基礎。諾貝爾一生發明的專利中近一半有關於炸藥,這都來源於他童年時和父親對炸藥的共同研究帶給他的靈感。
每個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強。作為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養成探求的習慣,這是對孩子進行科學啟蒙教育最好的出發點。
二、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科學素養的最基本含義是指人合理地將所學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生活中。科學素養可以增加人們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有個畫家,平時做事總是丟三落四,繪畫時也不例外,常常是剛剛找到鉛筆,又忘了橡皮放在哪兒了。後來為了方便,他就把橡皮用鐵皮固定在鉛筆上,於是誕生了帶橡皮的鉛筆。這件事說明:隻要做個有心人,創新就會無處不在。當然知識越豐富的人,創新的可能就越多。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呢?
首先,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家長要鼓勵孩子敢於想象,敢於實踐。讓孩子把夢想當作生活的目標,並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學習,在實踐中為實現夢想付出汗水和心血,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創新能力,最終把夢想變成現實。
另外,家長在生活中要耐心指導孩子。由於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很多獨生子女的家長把孩子的學習放在了首要位置,忽略了對於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無利。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從簡單的科學小實驗開始,慢慢放手讓孩子參與社會實踐,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將自己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廣泛地應用於社會生活之中,並且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確保孩子在將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生活同樣是一門科學,隻有在生活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鍛煉,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將科學實踐融入生活當中。比如,孩子需要搜集一些信息、資料,家長要密切配合,孩子要學洗衣,做飯,家長要耐心地指導,給孩子創設一個實踐的空間。
實踐證明,積極參加實踐活動的孩子,大多自理能力強,有較強的責任心,學習、品德也相對優秀。這是因為孩子在實踐中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學會理解、尊重、珍惜他人勞動,熱愛生活,同時也激發孩子克服困難的主動性和自製力,提高了解決困難的能力,這對孩子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家長同時還要教導孩子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學以致用,這才能真正領會科學的精髓。
阿基米德是古希臘物理學家、數學家,靜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而他之所以能夠在多個科學領域都取得輝煌的成果,與他傑出的科學素養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