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智力訓練篇(10)(1 / 3)

“什麼?”老秀才一聽,驚奇地從椅子上跳起來,一把奪過少年演算的稿紙看起來,這小子是從哪裏學來的?居然用這麼簡單的方法就算出來了。

老秀才轉過臉來,對少年誇獎道:“神算,神算,怠慢了,請問高姓大名?”

“學生楊輝。”少年恭敬地回答。

後來在老秀才的指導下,楊輝通讀了許多古典數學文獻,數學知識得到全麵、係統地發展。經過不懈的努力,楊輝最終成為了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並享有數學“宋元第三傑”之譽。

由此可見,興趣是培養孩子數學技能的基礎。家長怎樣才能引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呢?一個值得推薦的方法是采用一些幼兒數學類圖書對孩子進行引導。這些書以故事的形式,引導從孩子身邊的生活出發,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講這些書中的故事來指導孩子。

以往常見的教育方式,往往僅強調運算的技巧。但這是不夠的,家長應該讓孩子從根本上理解數學的概念,這樣才能養成數學的思維。因此,對孩子的數學教育,絕不能僅限於教孩子認數字、背乘法口訣,而應該涵蓋比較廣泛的內容。

數學的概念性較強,通常比較抽象。孩子在學習這樣抽象的概念時,產生厭煩的情緒在所難免。因此,家長應當盡量用具體化的事物來代替這些抽象概念,讓孩子能夠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記憶點,這樣才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比如,一百萬、一億等大的數字概念,孩子因為缺少接觸,往往不能形成明確的記憶。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如果一個一個數地去數,要花好幾天才能數到一百萬;裝一百萬條金魚的魚缸能裝下大鯨魚!

這樣的方法容易抓住孩子的興奮點,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

另外,家長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學習數學,要視孩子的具體情況而定,有很多孩子在學齡前對數學並不感興趣。這時候,大人可以通過各種有趣的數學遊戲、數學故事來幫助孩子理解數學概念,但不宜強迫孩子做“數學作業”。

二、不要逼迫孩子學數學,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的興趣

他是19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但是他大學入學考試重考了五次,每次失敗的原因都是數學考不好。他的大學幾乎畢不了業,原因也都是因為數學。他大學畢業後考不上任何研究所,考不好的科目還是數學。數學是他一生的至愛,但是數學考試是他一生的噩夢。不過這無法改變他的偉大:“共軛矩陣”是他先提出來的;人類一千多年來解不出的“五次方程式的通解”,是他先解出來的;自然對數的“超越數性質”也是他第一個證明出來的。他就是——埃爾米特,一個數學成績不佳的數學大師。

數學是培養發散思維的科學形式,不僅抽象生澀,內容更是包羅萬象。這樣一門學科對於孩子的吸引力往往比較小,甚至很多孩子對數學產生厭煩和恐懼情緒。這是家長缺乏引導導致的結果。

任何能力的培養,都是“以人為本”的體現,隻有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才能達到最佳的鍛煉和培養的效果。因此,逼迫孩子學數學,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謀殺”,會造成孩子的抵觸心理。很多家長自身的攀比心理過重,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已經會背乘法口訣了,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後。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誤區。事實上,很多創造了輝煌成就的數學名家,都不是天生的數學天才。埃爾米特的經曆也說明了學習數學的最佳方式,是依靠自身的興趣和領悟,而不是父母的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