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卡爾·威特的父母教子的方法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小卡爾出生於1800年7月,八九歲時他已經能夠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六國語言,同時通曉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和物理學,不過他最為擅長的是數學。小卡爾9歲時考入萊比錫大學。10歲進入阿根廷大學,1812年冬天發表了關於螺旋線的論文。13歲他出版了《三角術》一書。1814年4月,由於他提供的數學論文卓而不群而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天才。
卡爾·威特能取得這番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很高。恰恰相反,他出生後被認為是個有些智障的嬰兒,他能有這番成就全賴於他的父親教育有方。
小卡爾剛上學時,數學成績很差。為此,老師特意將老卡爾叫到學校進行溝通。在經過了仔細的思考之後,老卡爾創造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他經常在日常生活中和小卡爾做一些數紐扣之類的小遊戲,培養小卡爾對於數學的敏感性和興趣。最終小卡爾取得的矚目成就,也證明了他父親這一教學方式的成功。
由此可見,孩子的數學能力與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分不開的。在社會競爭的大環境下,家長要積極培養孩子的數學興趣,從點滴積累,為孩子的未來成就一片理性思維的天空。
創造突破傳統才能挑戰未來法國大文豪雨果說:“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心胸。”對待孩子,家長更需要博大的胸懷。也許他在走路的時候會踩壞路邊的花草,但他畢竟是在向前走,當他達到目的地時,他一定能澆灌出一大片美麗的花園來。這與他在路上踩壞的那些花草相比,價值要大得多。破壞和創造永遠是成正比的,沒有破壞,就沒有創造。不要對孩子采取不信任的態度,那樣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是一種最愚蠢的行為。
有的家長以孩子“聽話”為榮,以孩子“調皮”為恥。但仔細思量一下:一種是膽小怕事,毫無個性的乖巧;一種是膽大豪邁,有思維的創造。作為家長,你究竟更希望孩子有哪種性格呢?
從理論上講,更多家長願意選擇後者。但事實上,家長的行為卻總在有意無意當中將原本無所畏懼的孩子的棱角打磨掉了,使孩子變得中庸且毫無個性。
其實,調皮的孩子身上往往散發出智慧的光芒,他們的破壞活動又常常埋藏著巨大的潛力,隻可惜這些花朵很容易被自以為是的家長所掐斷。孩子破壞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沒有在破壞的物品裏找到能使他吸取營養的機會。
孩子愛搞破壞是天性使然,是創造力萌芽的一種體現。孩子對社會中各類陌生事物充滿新鮮感。合理利用孩子的這種天性,加以引導和鼓勵,有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及日後處世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