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成敗的社會影響因素
分辨是非觀是立足社會的根本孩子看電視或電影的時候,總是愛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說明孩子想要分辨是非。但是,兒童自己還沒有判斷好和壞、對和錯、是和非的能力,他們隻是在模仿大人的評價。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從小辨別是非。
分辨是非的能力,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基本能力。一個沒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人,在社會上就會處處碰壁,因為他沒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辨別能力。對分辨是非能力的培養,應當從孩子小時候抓起,從小就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是非觀,讓孩子在成長中學會分辨善惡真偽。
一、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
管寧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文士,他和華歆是好朋友。管寧視富貴如糞土,是個謙廉君子,很受人們尊敬。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在園子裏種菜時從地裏挖到了一塊金子。管寧看也不看,繼續挖地,華歆撿起來看了看之後,又扔掉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在房子裏讀書,聽到街上人聲嘈雜,管寧不屑一顧,而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管寧從此鄙視華歆的為人,他割斷了和華歆同坐的席子,從此和華歆絕交。
後來,管寧拒絕了曹操的邀請,到吳國隱居,終身不為魏國效力,得到了民眾很高的評價;而華歆則助紂為虐,幫曹操害死了伏皇後,成為民眾唾罵的對象。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自身隻有具備正確的價值標準和善惡觀念,才能夠正確地分辨是非,成為一個受別人尊敬的人。
孩子的道德觀念尚未完全形成,其是非判斷標準還很模糊,他們主要是按自己喜愛和厭惡的情緒來判斷人物和事物的是與非。兒童的模仿性很強,與之相對的是控製能力較差,往往不分好壞,看別人怎樣,自己就跟著別人學,難免學會一些不當的言行。對此,家長既不能忽視也不可懲罰孩子。恰當的做法是耐心地進行正麵引導和糾正,使孩子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對或錯,從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孩子聽見某些人說了髒話,於是就跟著學,這時家長需要向孩子解釋清楚,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文明,不要學等。這樣屢經疏導,孩子便會漸漸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質。
除了給予孩子一定的引導之外,家長還要對孩子的言行進行嚴格的把關。如今的電視節目和報刊書籍林林總總,花樣繁多,其中免不了會有一些渲染暴力、色情的內容。家長要在平時生活中關注孩子的舉動,善加引導,一旦發現孩子接觸這類不健康的東西,就應當明確地禁止,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並鼓勵孩子多學習好的行為,向模範英雄人物學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念,這對於孩子的一生,是相當重要的。
有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男孩回家後主動向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男孩為難地說:“我哪有那麼多錢賠給人家?”父親拿出125美元,說:“這錢我可以借給你,但你一年之後要還給我。”從此,男孩開始利用節假日打工賺錢,他靠擦皮鞋、送報紙掙錢,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掙夠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這個男孩就是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羅納德·裏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關鍵在於犯了錯之後家長如何處理、對待。裏根的父親沒有出於對孩子的過分疼愛而無償替孩子賠付玻璃錢,也沒有大動肝火將孩子狠狠訓斥,更沒有教唆孩子逃避責任,而是借機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和責任意識,教育孩子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要敢於承擔責任。這一點很值得人們學習。
二、建立起溝通的橋梁,用言傳身教指導孩子辨別是非
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指導他們區分善惡、分辨是非。
溝通是一門藝術,與孩子溝通更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在漸漸增強,孩子與家長之間溝通開始變得困難起來。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常與孩子聊聊天,及時了解與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動和其對周邊事物的反應,引導孩子分辨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