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訓練孩子的合作性思維,應該保證孩子經常有鍛煉和實踐的機會。在平時的生活中,教會孩子與同伴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家長應想辦法為孩子創造、提供與同伴合作學習和遊戲的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合作。比如,孩子和別的小朋友遊戲時,可以引導孩子與同伴相互協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隻有這樣,才能使遊戲順利進行下去。
5.要鼓勵孩子和同齡人交朋友。
有零食同吃,有玩具同玩,主動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學習的時候,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讓孩子在和朋友互相接觸、互相交往中交流感情,增加知識,增進情感。有時候孩子的做法可能不恰當,產生一些矛盾,家長要引導孩子讓他們自己解決矛盾。在交往過程中,應該教育孩子要平等待人,言而有信,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要輕易地懷疑、怨恨、敵視他人。
6.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要引導孩子融入集體中,有集體榮譽感。例如,班裏建圖書角,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的書捐獻出去等,使孩子體會到為集體、為同學出力是一種快樂。讓孩子從與同學、夥伴相處中感受同學、夥伴間的友愛和集體的溫暖,從而使孩子心胸開闊,性格開朗。以自己為中心的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和夥伴相處時,可能會出現不愉快的現象,但也不要緊,隻要經曆幾次以後,孩子就會意識到在集體中,在與同伴相處時,一定要心中有他人,這樣能逐步幫助孩子獲得與人相處的經驗。
7.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合作態度。
相比於其他情形,孩子在遊戲中合作比較好,但是在建構遊戲中,往往會出現合作不愉快的現象。這主要是合作態度的問題,因為矛盾往往發生在遊戲材料比較缺乏時,孩子會將一部分遊戲材料據為己有,擔心一合作,就沒自己的份了。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及時引導,幫助孩子消除這些顧慮。
8.讓孩子學會悅納別人。
所謂悅納別人,是指自己從內心深處真正地願意接受別人。家長要常和孩子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能因為別人有這個缺點或那個毛病,就嫌棄他、疏遠他。要讓孩子認識到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家長要教育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誠心誠意地加以讚美,而不是采取一種“不承認主義”。家長自己平時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應堅持以這種態度來對待他人,為孩子作表率。
9.培養孩子對人、對事的洞察力。
好的合作夥伴是合作成功的一半。對於孩子來說,選擇合適的合作夥伴與捕捉正確的合作時機同樣重要,因此,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對人的觀察和分析便顯得十分必要。
觀察同伴的興趣點,把握適宜的合作時機。在人多之時,孩子很自然地想找人玩,但若不管他人在幹什麼,是否願意,而強行要求參與,則很可能遭到拒絕,或是玩不起勁,降低了遊戲的樂趣。家長應適時地指導孩子先靜心觀察,當別的孩子正全神貫注地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恐怕不是邀請他們從事其他活動的最好時機。當周邊的小朋友們無所事事,若孩子主動邀請對方合作遊戲,則會得到熱烈的響應,一拍即合。這也是尊重他人的選擇。
10.教孩子學會分享。
如果孩子自私自利,就會很難與人相處,更談不上合作。作為家長有必要引導孩子慷慨一些。比如,要讓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分享他所喜愛的玩具,不妨可以這樣說:“你玩一會兒,讓他玩一會兒,不是很好嗎?”適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感到分享對他不是一種剝奪,而是一種增添更新的樂趣。
11.教給孩子合作的方法。
孩子可能不會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發地表現出合作行為,也可能有少部分孩子不知如何去合作甚至不願意去合作。這就需要家長耐心地教給孩子合作的方法,指導孩子怎樣進行合作。如怎樣參與到別人的遊戲活動去,怎樣對同伴的友善行為作出回報,怎樣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樣給予同伴關心、幫助和同情,在這些時候應該說什麼話,做出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經常向孩子講述這些,比單純讓孩子模仿別人的效果要好得多。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時,要教他協商解決問題,可以讓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要主動用動作、語言去提醒他,幫助他;當孩子遇到困難、一人無法解決時,可以提醒他主動找父母或是別的小朋友協助。通過這些具體的合作情景,幫助孩子逐漸懂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嚐到合作的甜頭而渴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