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要教孩子學會忍讓。
家長要教育引導孩子,在交往中,遇到與自己意願相悖的事,要學會克服自己,服從多數人的意誌。例如:幾個孩子商量做什麼遊戲,大家都說玩“過家家”,而自己卻想玩另一個遊戲,此時要克服自己的願望和夥伴們一起高高興興地玩“過家家”的遊戲。
13.通過強化兒童的合作情感體驗,深化合作精神。
孩子之間的合作常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積極結果,讓孩子參與集體的創作活動,即使是小的成功,也能夠讓孩子鞏固、強化合作精神,進而產生更多的合作行為。但孩子自己並不是很清楚這些。家長在看到孩子不能與別的孩子友好配合時,要主動幫孩子協調,並提出建議,及時地引導孩子去感受合作的喜悅。
在合作的過程中,通過相互傾聽可以了解他人對問題的不同理解,有利於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傾向,增進孩子對別人的了解,分享別人的成功與快樂,強化孩子間的互相認同、互助友愛的精神,深化對彼此的認識。
家長要注意多表揚孩子那些符合社會期望的“好行為”,如合作與分享行為,而不鼓勵孩子那些“不好的行為”,如攻擊性、獨自遊戲和目中無人等。我國古代著名的“孔融讓梨”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謙讓的實例。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善辯,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那個大的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開了。
當家裏有好吃的東西時,可以讓孩子充當分東西的角色;當孩子有機會與別的孩子一起玩時,鼓勵孩子想到別人,把玩具分給別人等等。家長可以讓孩子們聚在一起社交、遊戲、玩耍、唱歌,幫助孩子們從中學習待人接物的道理。
孩子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家長要重視孩子間的交往,不能太溺愛自己的孩子,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引導孩子去交往,多啟發他們,讓孩子從小與同齡孩子接觸,適應集體生活,使孩子具備積極向上的心理,活潑、快樂、健康地茁壯成長!
口才舌燦蓮花,成就美好人生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一個人可以麵對多少人,就代表這個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無論是政界領袖毛澤東、列寧、克林頓,還是商界奇才傑克·韋爾奇、比爾·蓋茨……古今中外深具影響力的成功人士都是口才極佳、善於表達的大師!
口才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進行人際交往的基本功,是決定一個人成就大小的關鍵要素。因此,家長要重視對孩子口才能力的培養,讓優雅的談吐伴隨孩子的一生。
一、口才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就
先看一個古代的小故事:
齊王派淳於髡到楚國去獻一隻天鵝。可是,淳於髡走到半路的時候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
仔細思索一番之後,淳於髡還是去了楚國。他對楚王說:“齊王派我來進獻天鵝給大王,可我不小心讓天鵝飛了。我很難過,我本想世上天鵝很多,買一隻相似的送給大王,但這豈不是欺騙大王嗎?我於是想幹脆自殺算了,可是又怕世人議論國君把鳥獸看得比人重要。我想逃走,可又怕因此造成兩國的誤會,以致失和。思來想去,我還是冒死來見大王,向您請罪。”
楚王聽了這番話之後很是感動,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賞賜他很多東西。
這就是口才的魅力。淳於髡利用自己的辯才,不僅沒有受到任何處罰,而且感動了楚王,可見口才的妙用。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就精辟地概括:“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教導並豐富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口才,是讓孩子在競爭中先人一步的基礎。換言之,擁有怎樣的口頭表達能力,將決定孩子未來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我們的祖先很重視語言的表達。大教育家孔子不僅把語言看作表達思想、交流見解的重要工具,而且認為語言具有“興邦”和“喪邦”的社會功效。西方人更是將舌頭、美元和電腦視為生存和競爭的三大武器。由此可見,口才對於人類的意義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