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領導能力篇(4)(2 / 3)

所謂自命不凡,就是凡事以自己為中心,總認為自己是傑出的人物,瞧不起任何人。這種孩子往往固執地堅信自己的經驗和意見,從不輕易改變態度。而且往往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到別人頭上,認為別人都應該和他有一致的看法和意見。

黃某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公司職員,他很早就參加了工作,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是個難得的人才。但他常常恃才自傲,動輒與別人發生糾紛,而且極愛炫耀自己,同事們對他極為反感,認為他太自以為是。

有一次,他奉調前往某科,可一到那裏就與辦公室主任吵了起來,他責怪人家派給他的工作太少。黃某認為他這樣才華橫溢的人得不到重用真是冤枉。結果可想而知,這個科長向上級告了他一狀,說他恃才傲物、不服管製,不久,他就被解雇了。

可見,太過自傲,並不是什麼好事,生活中具有這種性格的孩子的自尊心往往極其強烈,在別人看來是件很小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卻是極丟麵子、對自尊心傷害極重的事情。他們將自尊看得很重,於是便不擇手段地維護自己的尊嚴,哪怕對自己並無實際好處。自命不凡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反思,他們總是“走自己的路,不聽別人怎麼說”。一旦孩子染上了這個毛病,又不會及時反思的話,那麼,他今後的路將會變得崎嶇坎坷!

五、讓孩子反思自己的嫉妒心

心理學家認為,嫉妒是由於別人勝過自己而產生的負性體驗。黑格爾說:“嫉妒乃平庸的情調對於卓越才能的反感。”

孩子的嫉妒是一種心理缺陷,如果不能及時阻止它的發展,那麼嫉妒之火燒向別人的同時,也容易燒傷孩子自己。更為嚴重的是,嫉妒心理是孩子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障礙,它能使孩子失去理智,而無法認識到改善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當孩子嫉妒別人時,總是因為某個人在某些方麵的優勢深深地刺激了孩子的內心,而孩子自己在這方麵又恰好處於劣勢,這一差異正是產生嫉妒的根源。如果家長能幫孩子調節自己的注意中心,就會使原先失衡的心理獲得一種新的平衡,這種平衡無疑會穩定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對調和人際關係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家長要懂得讓孩子認清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讓孩子能夠自我檢討反思,讓同樣的錯誤不會在自己身上發生兩次。

輸贏正確麵對勝利和失敗大多數孩子在麵對失敗和挫折的時候,總會有一種難過和失望的心情。但也有些孩子在麵對失敗時,能把微笑寫在臉上,把痛苦埋在心裏,從容、樂觀地對待失敗或挫折。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期望越高,失敗後對自己造成的打擊也越大。

每一年的高考,都會有因為成績不理想、承受不住各方麵的壓力而自殺的事情發生。這種現象想來有些不可理解,隻能說他們的承受能力太差了,這些孩子承受不住失敗帶來的打擊,才會釀成這樣的悲劇。

怎樣讓孩子能夠正常地麵對失敗,擺脫失敗後的陰影,並從陰影中走出來,做到“輸得起”呢?這是值得家長斟酌和考慮的問題。

一、讓孩子勇敢地麵對失敗——“不怕輸”

一個人要想幹成一番事業,就要麵對這樣那樣的困難。困難隻能嚇倒那些性格軟弱的人。對於真正堅強的人來說,任何困難都不能把他們嚇倒。相反,困難越多,對手越強,他們就越感到有樂趣。黑格爾說:“人格的偉大和剛強隻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而今的孩子也是一樣,家長要適當地讓孩子承受挫折,勇敢地麵對失敗。也隻有這樣,將來孩子才能獨立麵對生活,做到不怕輸。

有的孩子在一般情況下,也是不怕困難的。但若碰到太多的困難,感到“對手”太強大了,則往往會被嚇倒。很多孩子過不了困難關,因為他們首先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家長應該激發、引導、教育孩子,讓孩子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有“來吧,咱們較量一番”的勇氣。孩子隻有有了這種不怕困難的勇敢心理,才會有征服困難的精神力量。

孩子在困難麵前能否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有賴於和困難拚搏的心理準備,也有賴於孩子克服困難的堅強決心。許多孩子在困境中之所以變得沮喪,是因為他們原先並沒有與困難作戰的心理準備,當事情進展受挫、陷入困境時便張皇失措,或怨天尤人,或到處求援。

這些做法隻能瓦解孩子的意誌和毅力,孩子如果不打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結果便是一切可以征服困難的可行計劃都被停止執行,本來能夠克服的困難也變得不可克服了。還有的孩子,麵對較大的困難不願竭盡全力,當攻不動困難時,便心安理得地尋找理由:“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困難太大了。”不言而喻,這種孩子永遠也找不到克服困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