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領導能力篇(6)(1 / 3)

溝通是雙方的交流,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由於立場不同,所處環境、各自經曆不同,每個人的感受也會不同,這是溝通時應注意的重點。同一個畜欄裏關有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有一次,飼養員捉住小豬,它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不理解地說:“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隻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啊!”看來,麵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我們應抱著關懷的心情才能有效溝通。

總之,培養孩子有效的溝通能力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具備了良好的溝通力,才會產生較強的影響力,才能應對人生的挑戰,贏得成功。

理解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理解是溝通的基礎,沒有理解就不會有更好的溝通,更不可能產生良好的人際關係,也不可能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取勝。但是,由於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強烈,他們對於自己在小夥伴中的地位非常在意,在交往中卻不懂得怎樣理解他人,常常從自己的主觀感受出發對待別人。我們經常會發現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由此導致的師生之間、父子之間、同學朋友之間的隔閡與誤解、矛盾與衝突。雖然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交往的圈子不斷擴大,也表現出喜歡集體生活、樂於與人交往的願望,但由於社會經驗不足,人際交往中常常會產生困擾。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感受來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隻有更好地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一、忽視差別的存在,永遠不會理解他人

長達20卷的猶太百科全書《猶太法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異教徒來到一位猶太教長者的麵前,要求單腿站著學習全部的猶太教義。這位長者的一個學生認為這個人是在無理取鬧,便把他趕出了門。而長者卻平靜地說道:“你認為是無理的,別人並不認為無理。這就是猶太教義的精髓所在,其餘都是對它的解釋,你繼續學習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看問題的時候必須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否則我們很難去理解一個人。

從前有一位王子,他向一位年長的智者請教:“我的生活之路將是什麼樣的呢?”智者回答說:“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將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有一句話,到時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於是王子上路了。他在路上看見的第一道門上麵寫著“改變世界”。於是王子想著按自己的理想去規劃這個世界,將自己看不慣的事情統統改掉。幾年之後,走到第二道門前,上麵寫著“改變別人”。於是王子想著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們,使他們的性格向著更正確的方向發展。再後來,他走到第三道門前,上麵寫著“改變你自己”。於是王子想著使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完美,並這樣去做。

一天,王子又見到了那位智者,說:“我已經遇到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門了。我懂得與其改變世界,不如改變這個世界上的人,而與其去改變別人,不如去改變我自己。”智者聽了,微笑著說:“也許你現在應該向回走,再回去仔細看看那三道門。”

王子半信半疑地往回走。他看到第三道門上寫的是“接納你自己”。王子頓悟後學會了欣賞自己。王子繼續走到第二道門,看見上麵寫的是“接納別人”。他這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被抱怨:因為他拒絕接受別人和自己存在差別,所以他總是不去理解和體諒別人的難處。他因此學會了寬容別人。王子又繼續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門上寫的是“接納世界”。王子頓悟改變整個世界是不可能的,因此學會了包容世界。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試圖用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別人,忽視別人和自己存在的差別,按照自己的思維習慣想事情是永遠不會做到理解和體諒他人的。盡管人的需要是不同的,但每個人都願意接受別人的尊重與理解。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地想問題,以對方所期望的方式來對待對方,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希望來對待對方,雙方才能進一步加深理解。

世界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一次外出散步時碰到一個窮人向他乞討。他在衣袋裏摸了半天,然後抱歉地說:“兄弟啊,實在對不起,我沒帶吃的東西,錢包也丟在家裏了。”乞丐突然緊緊地抓住屠格涅夫的手,一個勁地說:“謝謝你,謝謝你,太謝謝你了!”屠格涅夫奇怪地說:“你謝我什麼呢,我什麼也沒有給你啊!”乞丐激動地說:“我本想找點東西吃,然後就去自殺,沒想到你竟然稱我為兄弟!還向我表示歉意,您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