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領導能力篇(8)(2 / 3)

總之,親和是一種積極的人格特征,擁有良好親和力的孩子,才能在同伴中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

責任勝於能力的競爭力每個人都肩負著各種各樣的責任。從本質上說,責任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就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誤有時是不可避免的,家長應教育孩子不能推卸責任,逃避責任。卡耐基說:“蠢材才會試圖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而更愚蠢的是試圖讓別人替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主動承擔責任,這樣才能找出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能避免今後再出現類似的失誤。

一、勇於承擔責任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孫權要殺劉備的故事。孫權為了除掉後患,計劃趁吳國太在甘露寺麵見劉備時將劉備殺掉。孫權把這一計劃下交給了呂範,呂範又交給了手下賈化。但這一行動在劉備麵見吳國太時被察覺,於是劉備在吳國太麵前一跪一哭,揭穿了孫權的詭計。吳國太大怒。孫權見事情不妙,推說不知道,把責任推給了呂範,呂範也把責任推給賈化,賈化無處可推,吳國太便要殺賈化,幸虧劉備求情,才算保住了腦袋。賈化這時忽然明白,原來自己險些當了替死鬼。

一味推卸責任、爭功諉過的人,會失去社會對自己的基本認可,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與尊重,也失去自己的立身之本——信譽和尊嚴;而確立正確的責任意識,勇於承擔責任,不僅是個人道德品質高尚的體現,也是做好本職工作的根本保證。同樣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馬謖失街亭的事情上則是自己主動承擔責任。

在失街亭這一故事情節中,諸葛亮本來把計劃安排得非常周密,但不折不扣的教條主義者馬謖自以為是,偏要按自己的意圖擅自改變計劃,導致街亭失守。這是諸葛亮一生中用人的一次最大失誤,也成了他終生遺憾。雖然空城一計,轉危為安,終究無法彌補錯用馬謖的過失。

馬謖違背軍令,丟失街亭,應承擔責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後上表請求自貶,削武鄉侯之封。諸葛亮不以自己之功掩飾自己之過,而是主動認識錯誤,他那勇於承擔責任的高尚品行不能不讓人敬佩。

強烈的責任感是一個人良好品質的表現,一個擁有良好責任感的人常常會得到他人的尊敬與支持。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孩子往往因害怕接受懲罰而對擔負責任懷有恐懼感。這就要求他們勇於承擔責任,一個擁有責任感的孩子,才會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努力,才會對人生的每一步慎重考慮,而不計較個人的一點得失、一時成敗。而一旦失去了責任心,就有可能成為“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

二、勇於承擔責任才能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就是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他在營救駐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人質的作戰計劃失敗後,在電視裏鄭重聲明:“一切責任在我。”僅僅因為這一句話,卡特總統的支持率驟然上升了10%以上。卡特沒有推脫,而是將責任完全攬到自己身上,使自己成為譴責的對象,這種行為不能不讓美國人民尊敬,從而產生更強大的凝聚力。

凡是卓越的領導者無一不是勇於承擔責任的典範。美國紐約前市長魯道夫·朱利安尼在一本書中寫道:所謂的領導,就是在享受特權的同時,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在風險或危機來臨時,有勇氣站出來,單獨扛起壓力。正是因為這一強烈的責任心,使他能夠在“9·11”事件發生後的危急時刻敏感地意識到,我必須露麵,我是紐約市市長,必須親臨現場並掌控局麵。這一責任意識使他堅強理智地帶領著紐約市民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變局,並贏得了人們的好感與讚美。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從小就是一個敢於承擔責任、承認錯誤的人。小時候,家裏的果園長滿了果樹,但其中夾著一些不結果實的雜樹。一天,父親遞給華盛頓一把斧頭,讓他把這些雜樹砍掉,並叮囑不要砍傷正在結果的果樹。但華盛頓一不留神,砍倒了一棵櫻桃樹。由於害怕受到責備,便把砍斷的樹堆在一塊兒,將櫻桃樹蓋起來。傍晚,父親來到果園,看到了地上的櫻桃,但他裝出不知道的樣子,對華盛頓誇獎說:“你真能幹,一個下午不但砍了這麼多樹,還把砍斷的雜樹都堆在了一塊兒。”華盛頓慚愧地向父親承認說:“爸爸,對不起,隻怪我粗心,不小心砍倒了一棵櫻桃樹。我把樹堆起來是為了不讓您發現我砍斷了櫻桃樹。我欺騙了您,請您責備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