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欣賞之後懂得激勵
教育孩子懂得欣賞其他小夥伴的長處,懂得欣賞別人,才能激發別人的熱情。日本企業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曾經說過:“欣賞別人長處,比批評別人的短處更容易使人成功。”
兩名保齡球教練分別訓練各自的隊員,他們的隊員都是一球打倒了7隻瓶。教練甲對自己的隊員說:“很好!打倒了7隻。”他的隊員聽了教練的讚揚很受鼓舞,心裏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勁,把剩下的3隻也打倒。教練乙則對他的隊員說:“怎麼搞的!還有3隻沒打倒。”隊員聽了教練的指責,心裏很不服氣,暗想,你咋就看不見我已經打倒的那7隻。結果,教練甲訓練的隊員成績不斷上升,而教練乙訓練的隊員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激勵和批評兩者之間的收效差異甚大。家長也要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學會欣賞其他小朋友,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優點,對別人的長處懂得去讚美,可以激勵別人發揮他們的潛能。有一位心理學家曾說:“撫育孩子沒有其他竅門,隻要稱讚他們:當他們把飯吃完時,讚美他們;當他們畫了一幅畫之後,讚美他們;當他們學會騎自行車時,還是讚美他們。”
另外,告訴孩子從日常的小事做起,比如記住小朋友的名字,見了小朋友喊他們的名字,這不僅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氣氛,也是一種不錯的激勵方法。
曆史上任何一個出色的人都會凝聚士氣、激勵部下完成一定的目標。尤其在講求合作的今天,更需要通過激勵的方法發揮共同的力量,來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
主動讓孩子走出自我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習慣於越俎代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什麼都代勞,過度溺愛孩子,使得孩子遇到問題往往希望直接從家長那裏獲得答案。在這樣教育的影響下,許多孩子對“主動”感到非常陌生和遙遠,長此以往,孩子失去了積極、自由發展的個性,出現懦弱、依賴性強的心理特征。
為了說明家庭中孩子主動性培養與孩子身心健康的關係,動物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兩隻剛會走路的小貓放在同一個可以轉動的籠子內,讓一隻貓自由走動,另一個貓坐著。兩隻貓所處的視覺環境和食物條件是相同的。經過一段時間,這兩隻貓的行為習慣及其能力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差異:坐著的貓放出籠子後,走路不穩,視覺和動作的協調變得非常困難。另一隻貓則恰恰相反,變得活蹦亂跳。專家對兩隻貓的視網膜進行解剖後發現,它們的某些神經係統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個實驗說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如果一味地把孩子當成還未成熟的幼兒,而忘記孩子本質上也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有著自己主動性的個體,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非常有害的。要想使孩子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就必須培養孩子大膽、積極主動的精神。隻有主動大膽的人,才會有力量從失敗走向成功。在當今社會中,唯唯諾諾、被動消極的膽怯者是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成功的。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枚鷹蛋被陰差陽錯地放到了母雞的巢裏,結果一隻小鷹被母雞孵化出來。這隻小鷹把自己也當成了一隻“小雞”,在母雞的帶領下,每天做著與其他小雞一樣的事情:在垃圾堆裏找食物吃,與它們嬉戲,學小雞咯咯叫。它從來沒有大膽地試著飛向天空。
突然有一天,這隻小鷹看見一隻鷹在高空中展翅翱翔,就問母雞:“那種美麗能幹的鳥叫什麼?”母雞回答說:“那是一隻鷹,它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鳥。你不會像它那樣飛的,認命吧。”於是,這隻小鷹接受了母雞的教導,從來沒有想大膽地去飛,沒有大膽主動地去想做與小雞們不一樣的事。久而久之,它喪失了鷹的天性,像雞一樣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這隻小鷹看上去帶有很強的悲劇色彩,它本來具有鷹的高飛的天性,但因聽從了母雞的教導和受到周圍小雞的影響,不去積極主動地追求和嚐試,懶惰成性,最終一事無成。
人也有惰性,能克服惰性的人就成了積極主動的人,他們會大膽主動地學習、交往、探索,遇到問題主動地尋找方法;無法克服惰性的人就成了被動的人,他們一味地依賴別人的幫助,一旦離開他人便難以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