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領導能力篇(10)(1 / 2)

一、不要讓膽怯困住孩子

在幫助孩子戰勝懶惰的天性和消極被動的心理方麵,家長是很好的老師。 《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叫凱樂的十歲小男孩,有一次在草地上嬉戲時不小心被蕁麻刺傷了。他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特別害怕而不知所措,急忙跑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用鼓勵的語氣告訴小凱樂:“我的好孩子,就是因為你隻是碰到了它,它才刺傷你。下次你要是再見到蕁麻時,就狠狠抓住然後拔掉它,它就不會傷到你了。”

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行動要大膽,作出果斷的判斷,積極主動地去做,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告訴孩子:“不要再去那個鬼地方玩了,刺傷了多疼啊,還沒準遇到蛇呢。”這種謹小慎微的防範教育,最終會使孩子掉入陷阱,變得膽小害怕,遇到什麼事都會產生向大人求救的依賴心理。

雖然說膽小怯懦是孩子成功的大敵,但是如果發覺自己的孩子有膽怯被動的心理也不要過分擔心。孩子在一些陌生的場合出現膽小怕事的反應是正常的。

家長麵對自己的孩子膽小被動而不願主動表現自己的時候,關鍵是要進行積極主動的引導。當今著名作家曼狄諾曾說:“把別人不能完成的工作交給我,指引我由他們的失敗中擷取成功的種子。讓我麵對恐懼,好磨練我的精神。給我勇氣嘲笑自己的疑慮和膽怯。”隻要家長鼓勵孩子“別出心裁”,給孩子一個鍛煉成長的機會放手讓他們去想、去做、去體驗失敗、去感受成功,就有可能改變這一缺陷。

有一個膽小脆弱的小男孩,自尊心很強而且比較敏感,一般不參加社交活動,也不敢交朋友。在同學麵前,他的臉上總會顯露出一種驚懼的表情。如果被老師喊起來背誦課文,他的呼吸就像喘氣一樣,雙腿發抖,嘴唇也顫動。如果他有一張好看的麵孔,也許還會增強他的自信和膽量,但他卻長著暴牙。

但這個小男孩能正視自己身上的這一缺陷,他強迫自己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接觸,強迫自己去參加騎馬、打獵,或進行其他一些激烈的活動,使自己變得最吃苦耐勞。

結果,他的缺陷並沒有成為他前進的攔路石,而是促使他大膽主動地麵對這一事實,將其化作前進的一種動力。他用堅強的意誌,咬緊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顫動。在他未進大學之前,他利用假期在亞利桑那追趕牛群、在落基山逮熊、在非洲獵獅子,使自己變得強壯有力。

經過自己的努力,這個小男孩最終攀上成功的巔峰。到了晚年,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有嚴重的缺陷。他就是美國著名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二、主動需要積極行動

要戰勝膽怯和被動的心理,除了要有意識地去克服外,還要重新端正自己的心態,要相信自己,振作精神,敢於麵對並挑戰膽怯,從而走出這種陰影。

IT界精英李開複就是一位信奉“主動”法則的成功人物。主動地尋求改變、尋找機會,這是李開複的成功秘訣。

1961年,李開複出生於一個既重視東方傳統文化又崇尚自由和進步的西方文化的家庭裏,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與主動意識。

5歲的時候李開複正在上幼兒園,他覺得幼兒園的功課太簡單,就主動向父母要求跳級進入小學。而父母覺得5歲的孩子畢竟太小,要李開複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學習,等有了足夠能力後再去讀小學。但是自信而又倔強的李開複並沒有一味被動地聽從父母的觀點,而是堅定地跟父母說:“我可以去參加小學考試,如果考上了,就說明我能力夠了,我就可以去讀小學了。”最後,李開複以高分考進了私立小學。

可見,對於不敢主動嚐試的孩子來說,李開複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要戰勝消極被動的心理,一定要端正心態,大膽嚐試,積極主動爭取,這樣才會為自己帶來機會,才會成功。

雖然說自信是大膽主動的心理前提,自信的人才會戰勝膽怯心理、由被動變得主動起來,但是要克服自卑感,培養積極主動的精神和自信的心理,首先要以自己的才能做後盾,這樣才能變得大膽起來。

春秋時期,秦軍主將白起,領兵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他精挑細選但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有一個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就勉強同意,但並沒有將他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