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楚國,楚王隻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地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去!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
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大膽地又走上幾個台階,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如此膽大,就想聽聽他的見解。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最後趙國得以解圍。
毛遂雖然隻是一個並不出名的門客,但是他如果沒有精辟的見解、深邃的眼光和出眾的才華,能非常自信而大膽主動地在平原君麵前推薦自己嗎?能非常堅定而大膽地走上楚國大殿的台階嗎?
可以說,掌握一技之長是孩子增強自信、積極大膽地表現自己的前提。家長可以充分幫助且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學習一技之長,長期堅持,孩子就會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變得積極而大膽起來。
對於那些特別內向、不愛說話、自尊心較強、不敢與人交往的孩子,家長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讚賞,切忌批評諷刺、橫加指責。
家長要多創造機會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心裏的想法,取得同伴情感上的支持。比如讓孩子主動與人打招呼,邀請同伴上門來玩,把孩子介紹給客人並一起玩等,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膽量。
此外,家長要使孩子變得大膽、積極而主動,還要注意以下方法:
1讓孩子多與外界接觸。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少,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膽小怕事、依賴家長的習慣。家長要讓孩子走出去和周圍的孩子接觸交友,參加課外、街道舉辦的各種活動,並有意識地讓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的小夥伴在一起,跟著他們做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情,並將小夥伴的言行舉止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耳濡目染,孩子慢慢地就會變得勇敢、堅強起來。
2切忌在眾人麵前揭孩子的短。怯弱膽小的孩子感情較脆弱,家長如果在眾人麵前揭孩子的短處,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更不會大膽與別人交往了。
3教給孩子積極主動地思考處理意外問題的方法。讓孩子在遇到意外時,不因怯弱而束手無措。應告訴孩子,如果在外麵走失了要主動報警,求得警察叔叔的幫助;如果自己在家中受了傷,則用潔淨布塊綁傷口止血,然後設法告訴父母或鄰居等。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膽量。
4家長平時要多表達對孩子的期望。期望與鼓勵不同,鼓勵是使孩子繼續維持良性的行動,而期望是家長表達對孩子未來的一種想象。孩子有了家長的期望才不會小看甚至忽視自己,他們會感到自己在家長眼裏是很重要的,從而敢於大膽地嚐試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當然,這些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家長要有耐心,要給孩子長期的關注和幫助,才能使孩子在各種場合都能表現自如。
應變讓思想衝破牢籠由於平時家長的全權包辦,許多孩子的應變能力極差。遇到問題時,都是家長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辦,而不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處理,所以孩子這方麵的意識非常薄弱。
一、培養應變力,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
應變力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因為社會萬物是不斷變化的,應變的能力也是孩子適應未來社會應掌握的一種能力。教育孩子學會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但是有些家長反對一味強調孩子的應變力,他們將應變力等同於耍滑頭。那麼,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具備應變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