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領導能力篇(11)(1 / 2)

有一個小女孩,每次回家爸爸或媽媽都在家,但有一次父母因急事沒能回家,不知所措的她竟然在門外等候了近6個小時。隔壁鄰居小蘇阿姨回家時,隱約聽見孩子的哭聲,走到4樓看見孩子縮成一團,凍得直發抖。小蘇阿姨彎腰打聽怎麼回事,她才說是父母不在家,她開不了門。小蘇阿姨起身時看見門上原來貼著條子,說讓孩子回來後去附近的奶奶家吃飯,可能是孩子沒看見。

如果不是鄰居的幫助,這個小女孩真有可能在門外凍上一個晚上。類似現象並不少見,孩子早晨上學時天氣好好的,但到了中午放學時卻下起了雨,這時該怎麼辦?孩子與幾個同學約好了一起去書店買書,結果孩子到了書店後,其他同學一個人也沒來,這時該怎麼辦?一些孩子遇到這樣簡單的事而不知變通的現象並不少見。如果孩子沒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就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些突然發生的變化和意料之外的情況。由此可見,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很重要。

為了證明應變能力的重要性,美國威克教授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一隻平放的玻璃瓶裏同時放進一些蜜蜂和蒼蠅,使瓶底對著光亮處,瓶口對著暗處。結果,那些蜜蜂拚命地朝著光亮處掙紮,最終氣力衰竭而死,而亂竄的蒼蠅竟都溜出細口瓶頸逃走了。

這一實驗說明,在變化莫測的社會環境中,有時我們需要的不是朝著某一設想的方向而執著努力,而是在隨機應變中尋找求生的路。隻有不墨守成規,打破既定思維,才能實現突破。

二、培養應變力首先要改變思維能力

培養應變能力,可以使孩子變得更果斷。一個僅有5歲大的美國小女孩,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晚上,在完全與外界失去了通訊聯絡的情況下,成功地幫助母親分娩。假如小女孩在這種意外情況下,隻會哭、隻會怕而不知所措,後果將不可想象。她靈活應變,解決這種可能給母親帶來危險的事情,是值得孩子學習的。有了這種應變能力,才會使孩子在遭到任何緊急情況的時候,都能從容應對。孩子應變能力的培養不單是能力的培養,更是心理素質的培養。

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是一個善於應變的人。有一次,在一個晚宴上,他遇到了一個喜歡吹噓又無修養的作家,海明威想找理由走開,但總躲不過這個無賴作家的糾纏。這使海明威處於兩難的境地:走,走不開;不走,他又厭煩那個人。

最後,這個作家對海明威說出了糾纏他的真正原因:“尊敬的海明威先生,我老早就很想為您寫傳,希望在您百年之後,我有這個榮幸為您立傳。”海明威實在厭煩這個沒有修養的作家,但又不便當麵拒絕,終於靈機一動,風趣而委婉地說道:“既然我知道了你想為我寫傳,我就不得不設法活久一點了!”這位無聊的作家聽出了海明威的話外之音,終於知趣地走開了。

很多不懂得應變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也許隻會用發脾氣、說狠話等辦法,甚至一衝動還會發生爭鬥。如果海明威也不知變通而這樣做,不僅與他的身份不符,而且還有可能會成為這個無聊作家的新的獵奇內容。海明威以風趣幽默的婉言拒絕使自己“脫困”,不能不說是應變的高手。

調查研究發現,孩子所使用的能力,隻占孩子所具有的所有能力的2%~5%。有時候經驗可以使孩子少走彎路,但是生活總是變化多端的,會常遇到出人意外的事情。如果不懂得應變,總是按照傳統的思維和想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也許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許多孩子從小就比較熟悉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常規的想法是把缸中的孩子救出來,讓人離開水;而司馬光則急中生智,打破水缸,讓水離開人。

一些孩子在解決問題時也會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在遇到與自己頭腦中已形成的知識模式稍有出入的問題,傳統方法不能適用的時候,往往不懂得打破常規另辟蹊徑,誤認為隻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自己想要的結果,但這往往會使自己陷入絕境。

應變能力的培養需要改變思維方式。孔融小的時候非常聰明。他10歲的時候,有一次到名士李膺家做客。當時,去了許多社會名流,孔融麵對眾多客人不友好的甚至惡意的問話皆從容應對,不卑不亢,受到諸位賓客的誇讚。但有個叫陳韙的大夫故意不給孔融留麵子,不以為然地譏諷道:“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也聰明!”陳韙這一番話使得全場鴉雀無聲,都看著孔融作何反應,孔融鎮靜片刻,回答道:“我想,先生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孔融此言一出,眾人拍起雙手,為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出眾的應變能力連聲叫好。這時的陳韙滿臉通紅,半天沒吱聲。